毛贻昌(1870年10月15日-1920年1月23日),毛泽东的父亲,字顺生,号良弼,湖南湘潭人。毛家祖上原籍江西,明朝开国时,始祖毛太华随军远征南澜沧(今云南省澜沧拉祜自治县内),在当地娶妻生子。明朝洪武十三年(一三八〇年),毛太华年老移居湖南湘乡县。十年后,他的两个儿子又迁到邻近的湘潭县韶山冲。这里位于湘潭、宁乡、湘乡三县的交界处,地处湘江中游西岸四十公里,群山环抱,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从此,毛氏宗族在这里垦荒务农。到儿子毛泽东这一辈,已传二十代,大约五百年了。
家族
毛贻昌的父亲毛恩普是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因为家境窘迫,不得不把祖传的一些田产典当给别人。15岁时,毛贻昌与湘乡县文芝仪(文锦薰)之女文素勤(根据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毛泽民代毛泽东填写的《履历表》,其真名是文素勤,而非此前所称的”文其美”,又因在同族姐妹中排行第七,人称文七妹)完婚。
生平
毛贻昌,16岁时曾外出当兵,退伍后回乡务农。17岁时就开始当家理事,因为负债被迫外出在湘军里当了几年兵,长了不少见识,也积累了一些银钱。还乡后,赎回毛恩普典出去的土地,不久又买进一些,增加到二十二亩,每年能收八十担稻谷。湘潭有着在湘中很有点影响的米市,毛贻昌善于经营,后来又集中精力去做稻谷和猪牛生意,资本逐渐滚到两三千元,还自制了一种叫”毛义顺堂”的流通纸票。在小小的韶山冲,可算是个财东了。
毛泽东父母卒年
毛贻昌于1920年1月30日因患急性伤寒病医治无效逝世,终年五十岁,与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同坟,葬韶山南岸,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则是于1919年10月5日因病去世的。
与子毛泽东的冲突
旧中国,靠自身奋斗摆脱贫困的农民大多克勤克俭、精明刚强,毛贻昌也具有这种性格。毛贻昌和大多数走上坡路的农民一样,试图按自己的生活模式塑造儿子。
毛泽东从六岁起就做一些家务和农活,如拔草、放牛、拾粪、砍柴,识字后也帮父亲记帐。特别是十四到十五岁大约两年的时间内,他成天在地里跟家中雇的长工一同干活。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对父亲的严厉感受很深,后来回忆说,”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帐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
已不再干涉儿子对他自己前途的选择,而是继续供他求学。当时已二十六岁的毛泽东是很感激的。毛贻昌期望儿子将来成为同他一样生财有道的精明的人。一旦发现儿子的行为不合自己的准则,便用高压手段来管教,父子冲突就不可避免。一九〇六年的冬至这一天,毛贻昌设酒席宴请生意场上的朋友,吩咐十三岁的毛泽东帮着招待客人。毛泽东不愿意做这些事,父亲生气了,就骂他懒而无用,为子不孝。他当着客人反驳道:”父慈子孝”,只有”父慈”才能”子孝”。毛贻昌更加生气,举手就要追打。他便跑到家门前的一口池塘边,声称父亲再要逼近,就跳下水去。在母亲的调解下,一场风波才和平解决。
毛泽东最大的”不孝”,大概要算默默的抗婚了。十四岁那年,毛贻昌给他包办娶了个十八岁的媳妇罗氏,毛泽东始终不承认这桩婚事,从未和她同居。父亲也无可奈何,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毛罗氏”作为毛泽东的原配妻子写进毛氏家谱。
与子毛泽东的关系
关于毛泽东与父亲的关系,过去在一些人的描述中似乎只有对立、对抗和斗争,少见融合和统一。事实并非如此。
毛泽东虽对父亲性格中的自私自利、武断专行的一面进行过斗争,但同时在生活中也充满父子深情。在父亲由于母亲逝世而极度悲伤的日子里,毛泽东请堂伯父毛福生作陪,将父亲接到长沙,在自己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在父亲50虚岁生日之际,他特意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并请来几位挚友,为父亲祝寿。这天,他还同弟弟毛泽覃陪父亲、伯父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相,这也是他们父子留下的唯一一张合影。
父亲逝世时,毛泽东正带领湖南驱张代表团在北京从事革命活动,未能回家奔丧。毛泽民最了解兄长对父亲的深情,特请毛泽东的私塾老师毛麓钟代毛泽东作泣父灵联:”决不料一百有一旬,哭慈母又哭严君,血泪虽枯恩莫报;最难堪七朝连七夕,念长男更念季子,儿曹未集去何匆。”半年后,毛泽东在紧张的革命工作中挤出时间回到韶山,祭拜父亲灵位,向毛泽民了解父亲病情和丧事办理详情,并为自己没能赶回尽到孝心而深感愧疚。
历史影响
尽管父子之间有过冲突,但父亲继承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许多优秀品德,这些优秀品德,对早年毛泽东性格与观念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实际上,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是旧中国一个既平凡又不平凡的农民,又是一个意志坚强、精明能干的严父。他的身上不仅集中了劳动人民的克勤克俭、刻苦耐劳等优秀品格,而且突出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和排除万难、一往无前的精神。这些精神品质,无疑对少年毛泽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但是,以往对毛贻昌的描述中,存有不客观、不全面的情况,一些人过多地强调了其”自私”、”刻薄”、”专断”的一面,而忽略了毛贻昌身上许多闪光的品质,比如勤劳、智慧等等。毛家祖上是贫农,只是到1915至1918年间,才逐步走向富裕。这个变化与毛贻昌的勤俭持家、精明能干是分不开的。
为了使家业后继有人,1910年秋,毛贻昌决定送毛泽东去湘潭一家米店当学徒,当时毛泽东爱国求学心切,敦请各位亲戚和老师从中周旋力劝,毛贻昌最终同意毛泽东去湘乡东山小学堂学习,毛泽东由此迈开了人生转折的第一步。这表明毛贻昌并非一味专断之人。
又如,1917年之后的几年中,毛家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几次被败兵勒索,又遭强盗抢劫,妻子多年的病痛日益加剧。面对这些,毛贻昌咬紧牙关,努力克服困难,继续支撑家业,而且更加关心公益活动。1919年上半年,韶山嘴前的韶河上修筑石拱桥,毛贻昌积极参加修桥义务劳动,并慷慨解囊捐献。据”韶麓桥碑”记载,当年捐献的7个集体和8位个人,共捐银洋108元,一般人家捐一两元,而毛贻昌捐了4元,居个人捐款的第三位。
其它子女
有五个儿子,长、次子夭亡,三子毛泽东、四子毛泽民、五子毛泽覃;有两个女儿,均早殇。
毛贻昌的经商史
毛顺生虽然是个农民,但他很有商业头脑,最终成功发家致富。
毛顺生发家,得从他当兵的经历说起。他20多岁的时候,家里还穷困潦倒。他与夫人文氏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夭折后,1893年、1896年又相继得到毛泽东、毛泽民两个儿子。欢喜之余,人口的增加使得他的生活压力加重。他决心离家到外面打拼,于是参加了湘军。几年的军旅生涯下来,虽然没有混个一官半职,却让他的眼界大开。
毛顺生开始把目光转向商业领域。他最早是从做米生意开始的。大米的初加工,便是毛顺生创业的起步了。
慢慢地,利润逐渐滚动,毛家的产业也渐渐做大。于是,毛顺生又开始涉足猪、牛的买卖。在牛生意方面,他采取的是”双方自愿,双方有利,风险同担”的办法,即他把母牛买回来后”承包”给他人喂养,养户获牛力、牛粪,主户获牛犊,再出售牛犊或者喂养长大后出卖,从中获利,如果中途意外,牛死了,那么就由两家平均分担损失。
毛顺生继续把钱用在生意投资上,并在银田寺的”长庆和”米店入了股。他还或多或少地雇用长工、短工。
毛顺生发行”毛义顺堂”股票,把邻里乡亲的余钱收集起来,以期增值;发给雇用者使用,则作为工资,可以暂时代替银两;发给生意同行,又成为定金,或者物值。
”毛义顺堂”股票得到韶山冲内外商界的认可,是与毛家良好的信誉和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相匹配的。
在小小的韶山冲,在与”义顺堂”有生意往来的关公桥的”长源河”、韶北的”忠义顺堂”、郭家亭的”南杂店”、杨林的”毛重庆”、银田寺的”长庆和”等商铺之间,这一股票发挥了相当大的积极作用。随着毛家生意越做越火,越做越活,”毛义顺堂”获得了很高的信誉,持有这一股票的人越来越多,极大地促进了毛家经济乃至韶山冲内外经济的繁荣。
可以说,毛顺生是在中国农村最早运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成功致富的典型范例,也是很早就认识到股票在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一位中国农民。要知道,毛顺生发行并较大规模地使用股票是在20世纪之初!
发布者:知识学院,火焰兔收录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https://huoyantu.com/8198.html
版权声明:
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填写说明: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12227/342400.shtml
请按照此通知格式填写(或提供具有法律效应且证据链完整的证明)发至本站的邮箱 huoyantu@qq.com
(收到核实后 24小时内绝对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