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句话:好的写作能翻转看世界的角度,就好像心理学教材里,同一个剪影既可看作高脚杯,又可看作两张脸。这句话让我发现,写东西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Rubin’s vase(鲁宾的花瓶),图源:Wiki
为了更好的写出有好一点的内容,自己总结了一些写文案时的思考,有一些想法可以用在PPT制作,周报写作,自媒体或者文案写作等等,和大家分享一下。
01、避免知识的诅咒
关于知识的诅咒有一种说法是,当一个人熟练掌握某项知识的时候,他是很难想象自己不知道这个知识的样子,也就是被知识“诅咒”了。
知识的诅咒会带来认知的偏差,我们在和其他人交流的时候,会下意识的认为对方理解我们所说的知识,并且觉得这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比如你第一次去菜市场买菜,买了一堆并不新鲜的青菜,回到家你老妈像看智障一样看着你说了句:这菜都蔫成这样了你也买?多少钱啊?你回答了句:不贵,8块。你老妈震惊:神马?这么烂的菜要5块钱?你真是败家子。
这件事情能怨你么?并不能。因为你从没买过菜,你没有任何买菜的知识,不知道怎样的菜新鲜,什么菜价格多少。而你老妈作为菜场老鸟,自然觉得这些都是基本常识。这时候,你老妈就陷入了知识的诅咒。
产品经理在和研发沟通的时候,也容易出现知识的诅咒。
你告诉服务端的小伙伴想要对接一下外部数据库,获取一部分表单数据。研发告诉你,为了支持灵活的表单创建,内部的数据库格式是Mango的,没办法直接对接。
这句话在研发的语言世界里很正常,但是不是所有的产品经理都了解过数据库类型。大部分产品经理可能不清楚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的区别。
知识的诅咒让沟通充满了障碍,对于交互式的沟通,这种问题可以通过多几轮对话解决,但是对于传递式沟通,知识的诅咒会极大影响信息接收方的体验。
比如你给领导写周报的时候,文章里一堆你从论文里抄来的学术术语,而且不给注释。这种信息传递的效果一定是非常低下的。
我们在写文章,或者信息传递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信息接收方的能力、水平、背景等等,尽可能减少对方的阅读和理解的障碍,避免知识的诅咒。
02、构建枝干,再填充枝叶
输出文档的过程,本质是把经验、知识做汇总的过程。从创造性的角度来说,其实很多文字输出并不是创造,更像是整理。
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个思考工具:思维导图。制作思维导图就是很直观的构建知识枝干的过程。完成知识枝干的构建之后,再进行内容的填充,就是往枝干上填充叶子。
这种先构建枝干再填充枝叶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更高效的完成内容整理和输出。同时也能让信息接收方更好的理解我们要传达的内容。相信这一点,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已经深谙其道了。
我们写论文、PRD、周报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框架(枝干),再往枝干里填内容。
想稍微说一下,思维导图工具现在的形态大部分都是一个总分结构,更偏向助记工具,而不是创造工具。大家在进行创造的时候尽量摆脱这种框架式的工具,避免束缚思考。
03、尽早的点名主题
不知道大家看行业报告的时候,或者是看咨询公司出的调研报告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核心的论点出现在PPT的最上面,用一句话简单总结。
地产报告,图源:艾瑞咨询
读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信息发布者的意图。
换句话说,尽早点名主题就等于先说结论,再说论据。
这一点是我工作之后逐渐体会的到的,我是个工科生,在大部分工科生思维的世界里,都习惯先写推导过程,再写最终得到的结果,这样的思考严丝合缝,逻辑强悍。但是严谨的思考方式,不一定是好的表达方式。
这种工科思维指导下的信息传递往往不是最高效的方式。从读者的角度思考,他的时间有限,他需要最短的时间知道最重要的信息。如果先把所有的推导过程给读者讲一遍,很可能他就一开始因为畏难、时间有限等因素拒绝开始了。
04、尽可能少用路标文字
路标文字,就是指引阅读方向的文字。
比如来看一段话:
不知道大家读下来的感受如何,上面一段话看起来总结了前文又开启了下文,是一段我们常用的文字表达方式。但这一段实际并没有传递有效的信息,所有的信息都在前后文里表达过了。
同时,这一段上引入了非常多的路标词语:第一部分、第二小节、后面几小节等等。
路标的目的是让人知道自己的位置,以及引导路人走向他想要的目的地。而文章里的路标文字也应该起到类似的效果。
当一个段落里密集的出现路标文字时,读者会有点蒙圈。过多路标文字对信息的传递来说不是一件好事。而太少的路标文字,很有可能让读者找不到方向感,在读文章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
其实路标文字经常出现在演讲的场景里,演讲人会对前文做一个总结,对后文做铺垫引出。但放在文章里就显得有一些口语化,而且并不利于读者理解。
对于需要引出话题的场景,可以考虑通过抛出问题来引导阅读,同时尽快的解答自己的问题,点名自己的要义,不要让读者读了半天没找到答案也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05、谨慎使用否定
首先,很多时候,否定能带来的信息是不明确的。比如,我们的销售额这个月不是第一了。这句话传递的消息只有不是第一,对读者来说,并不知道销售额排名是第几。当然,如果你需要欲盖弥彰,倒是可以用一用否定,可以搪塞过去一些尖锐的问题。
其次,否定在说服力上可能没有肯定强。比如:我的研发不是个脾气坏的人,和我的研发是个脾气很好的人。对于第一句话,听到的人收到的第一信息是脾气坏,然后会去思考,研发是不是真的脾气坏,并不会因为这句话而打消疑虑。
最后,不要轻易用多重否定。不要在文章里不经意间锻炼读者的逻辑能力。比如:我不觉得教育行业因此一蹶不振是没有道理的事情。这种文字会让人崩溃。
06、通过逐字阅读,在文章成稿前做验证
逐字阅读是把文档交出去前必做的一步,而逐字阅读可以检查很多关键的错误。
验证语言是否便于理解
在自己读自己文章的时候,当发现有一些语句读起来不太顺畅的时候,需要针对性的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修改。自己读不顺的内容,读者理解起来会更加吃力。可以通过自己的逐字阅读,检查以下几个方面:
-
指代不明 -
逻辑混乱 -
滥用否定、路标文字
验证语言是否精炼
看到过一句话深以为然。如果你想写一本80000字的小说,而你只写了8W字,这也许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你写了30W字,把他压缩到8W字。这一定是本更不错的小说。
在逐字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能发现自己文章很多赘述的部分,对文章进行删减凝练,绝对是一个考验功底的事情。
做产品也类似,分享一下网易云音乐产品经理诗沐的一个观点。这是他总结的学习从入门到精通的四个递进状态。从图里也能体会到其中精简聚焦的重要。
学习的四个状态,图源:《幕后产品》
验证文章是否准确传达了思想
这里其实想提一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的第二个习惯——以终为始。每篇文章都会有一个写作目的。营销文章是为了赚钱赚曝光率;知识文章是为了分享观点想法;我们的周报是为了记录一周的工作;PRD文档是为了更好的向研发说明产品等等。
当我们每篇文档,都能以终为始的思考,文稿成形之后自己确认有没有能满足我们最初对文档功能的期待。每篇文章就像一个小产品,需要考虑你的用户(读者),需要验证产品功能(文章目的)。
最后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受,有一些文章,你读到感兴趣,你会很害怕它太短,太快结束,怕高预期落空。而作者通过标题党,或者酷炫的开头勾起人兴趣,又让读者预期落空,简直有点渣男行为。
在我想来,码字是一件可以很无聊,也可以很有趣的事情。它是为数不多你可以不依赖别人的力量,能独立完成的事情。我们无时不刻不在和文档打交道,工作中,生活中都少不了码字这件小事。如果无法逃避这件小事,或许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中总结,找到码字的乐趣。
发布者:梦醒时分,火焰兔收录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https://huoyantu.com/29285.html
版权声明:
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填写说明: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12227/342400.shtml
请按照此通知格式填写(或提供具有法律效应且证据链完整的证明)发至本站的邮箱 huoyantu@qq.com
(收到核实后 24小时内绝对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