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何要把军队称为“仁义之师”?这才是古人的用兵之道

古代为何要把军队称为“仁义之师”?这才是古人的用兵之道,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军队是用来打仗的,而在战场上似乎和“仁义”二字从来沾不上关系,为何古代会有“仁义之师”这样的说法呢?仁义之师的意思是,通过伸张仁爱正义来讨伐邪恶的军队。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就是“仁义”二字的推广者,虽…

军队是用来打仗的,而在战场上似乎和“仁义”二字从来沾不上关系,为何古代会有“仁义之师”这样的说法呢?仁义之师的意思是,通过伸张仁爱正义来讨伐邪恶的军队。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就是“仁义”二字的推广者,虽然宋襄公最后输给了楚军,但他仁义的一面使他收获了不少人心。实际上这便是古人的用兵之道,也是中华文化中比较重要的一点,下面就来看看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这“仁义之师”的含义吧。

古代中国的对外用兵之道是什么? 贵族精神。

什么是用兵的贵族精神? 曰:先礼而后兵。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仁道",给对手以尊重,也许能胜,也许是败,但中国人就是有这根深蒂固的大爷脾气,输也输得起。

这贵族精神相对应的是痞子作派 (不能糟践了这"精神”二字),前者要摆谱儿,后者以利字当先而不择手段。

扯得云里雾里的不易懂,不妨举例说明。

这贵族精神早在商周时期就有所体现。商居中原为上国,同期的周族在今陕西一代,由于农耕业的发达,已经是强大的属国,完全有能力对商的地位构成威胁。而在末代天子帝辛(纣王)期间,就是这位被后人骂成"十恶不赦"的"暴君"的人,竟然将周族的首领姬昌(即周文王) 擒而不诛。姬昌住着馆驿,还能在囚禁之地演绎出"八卦"和《周易》。为何? 只能是因为纣王的心慈手软,未起杀心,这样杀姬昌 胜之不武。

但是这种谱摆得有些过头了。周族的首领姬发后来趁着商国大军东征而朝歌(注:殷商的国都,在现今河南省安阳市淇县)空虚之际,领兵自孟津(位于洛阳市西郊)北渡黃河,直取朝歌。在朝歌西南的一场牧野大战的成功"斩首"行为,使纣王的性命和家国不保。不仅如此,帝辛在后世成为身败名裂的千古第一帝王。因为自周以降的中国历朝历代都奉周天子为明君圣主的楷模,自然得为武王"重塑金身"、打造成正义的化身,那纣王也只能被顾全大局,给周天子当托儿了。

古代为何要把军队称为“仁义之师”?这才是古人的用兵之道

这贵族精神被商国的子孙们继承了。当时周灭商之后,并未将商人赶尽杀绝,而是将一部分商族遗老由朝歌一带返迁回他们祖先的原籍,立为宋国(现在的河南商丘市县)。记得当年,曾经批判过"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当时只是简单地将它解读为"复辟资本主义",其实仔细体会一下,里边包含的就是贵族精神,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自古商人畏天而周人制礼,此所谓也。

商人后裔在宋立国,到了东周的春秋时期,这种代代相传的贵族精神却使宋国吃了大亏,以至于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成为了军事上的笑柄人物。当时,宋国于与楚国相争,宋军守河防,严阵以待,而楚军自南来,渡河北攻。作为一般军事行动常识,半渡而击是上上策,或者至少在楚军上岸后立足未稳之时出击则仍可占优势。但是,模范贵族宋襄公对这些建议均拒绝采纳,非要等待楚军列阵完毕再开打。结果是楚军大胜,宋军大败。

这就是在军事上的贵族精神在那个"春秋无义战"的时期的战果。其实,何止是春秋无义战?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写的,有多少胜利者在事后把自己包装成了正义的化身?

话说回来,这贵族精神可是咱中国人自古以来所继承了的财富,所谓"天佑中华",这可不是捕风捉影的瞎说。不信?听俺地主往下说,人类有史以来的四大文明,我中华文明成了硕果仅存。为何?听地主给各位引荐一位圣人。孔子,名丘,字仲尼,乃贵族范儿商人之后裔。

古代为何要把军队称为“仁义之师”?这才是古人的用兵之道

这位说了,孔子不是山东人吗?没错, 孔子是鲁国人,现今的山东曲阜。当年批孔、打砸孔家店时,这荣誉可以让山东人独享。但是现今不一样了,孔夫子又被平了反,给恢复名誉成了圣人。不仅是给平了反,还成了一张中华文明的金光闪闪的名片,整个地球村里到处都在办孔子学院。所以,地主也得请孔老夫子给俺河南人长长脸。孔子祖籍在宋,现今河南省夏邑县,其父移民到了鲁国,生了仲尼,而其祖上历代是宋国贵族。再往上溯,其祖乃来自殷,现今物华天宝、地灵人杰的豫北。当然,这些是文化层面的事,与军事并无直接关系。

再回来说兵法。从纣王、宋君的例子来看,贵族精神作为兵法,还得考虑周全,考虑其实力对比和战术的操作性。下面的战例也许能说明一二,就是避退三舍。

晋国是周朝的一个大诸侯国,它在中国历史的划分上有标志性的意义。整个周朝的历史被分为西周和东周两阶段,以周幽王宠褒姒、烽火戏诸侯引来内乱为西周的终结,以周平王东迁洛阳为东周的开端。而东周又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是以晋国分裂为赵、魏、韩为分际线的,史称"三家分晋"。但晋国的强盛却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三要素中仅占其二,天时与地利,"人”却是不和。这里不说为何赵、魏、韩三家合谋灭了智氏而"三分天下",单表晋国的中兴之主晋文公重耳的一段故事,取自冯梦龙的名著《东周列国志》。这本书的文学、史学、军事学、厚黑学价值都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上,特别是谈到中国军事谋略,它相当于宋赵普以制天下的“半部《论语》"。

古代为何要把军队称为“仁义之师”?这才是古人的用兵之道

话说晋主得瑟,后宫专宠而废长立幼,晋国公子重耳被迫在国外流亡,十几年后终得以回国继承爵位。这期间重耳先后得到了齐国和楚国的庇护和支持。但是,别忘了许多人是施恩图报的,美其名曰"感情投资",而楚王就是这样的一位君子。置设宴为重耳饯行之际,楚王问重耳道,咱家为你小子复国出了这么大的力,你拿啥报答咱家?那重耳是实诚人,也颇有些韬略,他既没有像楚国期望的那样,比如割一块肥地给楚国,也没有像某些人那样来一句什么‘大恩不言谢’啥啥的,而是郑重许诺,若是将来晋楚两国失和而交兵,他将让晋军避退,以报楚王今日之恩。这是重耳的"贵族精神",一个成语‘退避三舍’由此而来。

晋文公重耳当国期间,后来还真发生了晋楚失和而交兵的事。当时楚军自南来,晋军居北而守,楚军兵锋所到之处,晋军闻令而北撤(注意,并非是“望风而逃”)。楚军继续向北攻,而晋军接着辙,如此这般三攻而三撤。

诸位! 这可不是晋军一个个怂包软蛋的害怕南蛮子,而是晋文公的君子肚量和治军有方。有人问了,难道说那时没有愤青? 有,还很多!晋军积聚了足够的愤青情绪,不再撤了,与楚军决一死战,大获全胜,灭了入侵的楚军。详细的战况,人数、将领姓名等等这些枝叶小事,诸位可以去读《列国》原著,百度和谷歌上也一定有。

古代为何要把军队称为“仁义之师”?这才是古人的用兵之道

这里只说一下晋文公的谋略。既然曾受大恩于楚国,两国交兵时晋国的谦让是必须的,不然怎显得王家贵胄的风度 (注:晋国国君乃周天子一族,姬姓,与楚国相比,“根正苗红")? 这是战略问题。但战略目标却是历来由战术得当而实现的,毛伟人不是也说了吗?"战略上要藐视,战术上要重视",不然他凭什么说铁木真大帅 "只识弯弓射大雕" 尼?

回到晋军的谋略,其实也简单,打的是楚军的后勤补给。这三攻三辙,楚军深入晋国疆域之内,一路上的消耗且不说,这后勤补给线越拉越长、越拉越细,早成了疲惫之师,别说是白米饭、武昌魚,恐怕连地瓜秧子也没得吃了。而反观晋军,在自家地盘上打仗,后勤支援根本不成问题,什么刀削面、老陈醋,"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应有尽有。

类似的战例在东周时期很多,可以看出什么是“仁义之师",“仁义之师"这块招牌有多么重要,不仅是在军事上如此,宫廷里的王位之争也是如此,比如说郑国的寤生(郑庄公)与他兄弟公子段的争斗,有兴趣咱另外开篇。总之,好战者必亡,而忘战者必危,这应该是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和战争史里沉淀出的精华。

“好战"不符合中国传统的贵族精神,因好战而亡者比比皆是。

好牛新坐标

发布者:知识百科,火焰兔收录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https://huoyantu.com/200663.html

版权声明:

  • 火焰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由于本站资源全部来源于网络程序/用户发布/投稿,故量太大无法一一准确核实资源侵权的真实性;
  • 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故火焰兔可能会误刊发损害或影响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与立场);
  • 因时间、精力有限,我们无法一一核实每一条消息的真实性,但我们会在发布之前尽最大努力来核实这些信息;
  •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要求本站删除内容,您均需要提供根据国家版权局发布的示范格式 《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

    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填写说明: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12227/342400.shtml
    请按照此通知格式填写(或提供具有法律效应且证据链完整的证明)发至本站的邮箱 huoyantu@qq.com
    (收到核实后 24小时内绝对处理)
  • (0)
    知识百科的头像知识百科作者
    上一篇 2022年7月20日 下午3:51
    下一篇 2022年7月20日 下午4:20

    你可能喜欢的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火焰兔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