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安·凯洛夫(N.A.Kaiipob,1893-1978),原苏联著名教育家,四、五十年代苏维埃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主编的《教育学》一书曾对我国产生过很大影响。1893凯洛夫出生在俄罗期联邦梁赞州一个教师家庭。1917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数理系自然专业,同年4月加入苏共。1978年病逝,终年85岁。曾当选原苏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央检查委同、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
人物简介
凯洛夫(1893~1978)Kairov,Ivan Andreevich苏维埃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苏联教育家。
四、五十年代 苏维埃 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主编的《教育学》一书曾对我国产生过很大影响。1917年毕业于 莫斯科大学物理系,同年加入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布尔什维克)。1935年被授予教育学博士学位。从1937年起先后任 莫斯科大学和莫斯科 列宁师范学院教育学教研室主任 。1942~1950年担任《苏维埃教育学》杂志主编。1946~1967年任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院长,1949~1956年兼任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部长。曾被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候补委员,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最高苏维埃代表。曾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和 列宁勋章。
教育贡献
凯洛夫在改革苏联的国民教育和发展教育理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他曾提出发展教育科学的计划, 建议开展 教育科学研究, 充实和扩大教育研究机构, 并为普通学校和高等学校编写了多种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发表了许多有关教育、教学问题的论文和报告。他主编的《教育学》(1939,教科书),系统地总结了苏联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批判地吸收了教育史上进步教育家的思想。全书包括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 4个方面。其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 就是授予学生以自然、 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深刻而确实的普通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 共产主义人生观;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凯洛夫1956年访问过中国。他的《教育学》曾被译为中文。他的教育思想曾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教育发生过较大影响。
教育思想
凯洛夫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①关于教育的本质和作用。他根据关于人类起源于劳动和劳动创造人的理论,明确提出教育也是起源于劳动,教育是从人类社会的实际需要中产生,是客观的必然。同时,他指出教育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永恒的范畴。而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彼此相联,教育同该社会中政治经济及社会关系也紧密相联。②关于共产主义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强调苏维埃学校应该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苏维埃国家的积极建设者和勇敢的保卫者。③关于教学理论。肯定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和人类在其历史发展中认识世界的过程具有共同之点,因此教学过程应在科学的认识论的指导下进行。强调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充分肯定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并强调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凯洛夫在改革苏联的国民教育和发展教育理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发展教育科学的计划,建议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充实和扩大教育研究机构,并为普通学校和高等学校主持编写了多种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发表了许多论文和报告。他主编的教科书《教育学》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著作,50年代在中国教育界广为流传,并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然而,凯洛夫也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理论使中国教育界意识到,自我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在解放前,国语甚至科举考试往往将重点放在文章(写作)中,受凯洛夫影响,又加入了基础知识的内容,成今日规模。
凯洛夫认为“一切只是都是从感官知觉开始的。”
教育活动
1893凯洛夫出生在俄罗期联邦梁赞州一个教师家庭。 1917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数理系自然专业,同年4月加入苏共。 1937主要从事农业教育工作。
1937年起,先后任莫斯科大学和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学教研室主任。
1942-1950年,担任《苏维埃教育学》杂志主编。
1946-1966年,任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院长。
1949-1956年,任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部长。
1966年8月,任原苏联教育科学院第一届院长。
凯洛夫1935年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1943年起成为俄罗斯联帮教育科学院院士,曾当选原苏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央检查委同、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1978年病逝,终年85岁。
凯洛夫一生著述甚多,象《伟大的教育家扬·阿姆司·夸美纽斯》,主编两卷本的《教育辞典》以及四卷本的《教育百科全书》等。他还为普通学校和高等学校编写过多种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他主编的《教育学》一书(有俄文1948年和1956年两个版本)。
教育主张
凯洛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集中体现在《教育学》一书中。
基本理论
关于教育的起源和教育的阶级性、历史性问题。
凯洛夫根据恩格斯关于人类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以及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的科学论断,指出“在劳动过程中,教育也发展了”,(1)明确提出教育起源于劳动。这种观点与资产阶级教育学中把教育起源归结为无意识的本能模仿,从理论上划清了唯物与唯心的界限。
他根据教育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时期的史实,说明“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范畴”。(2)作为永恒范畴的教育,它在内容、方法及其组织形式上,又随着时代与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说明“教育又是一种历史的现象”。(3)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历史性与阶级性紧密相连,“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目的,利用教育来巩固它的阶级统治”,(4)这一属于教育本质规律的问题,资产阶级教育是不敢公开承认的。
教育作用
凯洛夫从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两方面对教育的作用作了精辟的论述。
首先,他指出:“教育永远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机能。”(5)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教育既“成为反对剥削者斗争的有力武器”,又“成为建设共产主义新社会的武器”,(6)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是前所未有的”。(7)
其次,凯洛夫更为广泛地论述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他承认遗传素质是一个人发展的前提,但决定一个发展的是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他辩证地分析了遗传、环境和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批判了“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并对那种高估计教育作用的“教育万能论”也进行了批判。他说:“教育给予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不能给予的一切”。(8)他的结论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目的
凯洛夫认为,苏维埃学校应该进行共产主义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面成发展的人,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积极建设者。”(9)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把教育的基本任务规定为:体育、智育、综合技术教育、德育、劳动教育和美育。这六个方面的任务都要得到实现。
凯洛夫把教育的任务归纳为“六育”,中间有一个发展过程。《教育学》前一个版本提出的是“五育”,缺少“劳动教育”。当时他认为“智育即教养,应占第一位”,(10)这种提法欠妥当,后一个版本作了修改。不过他一贯重视智育,狠抓学校的教学质量,促使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进而推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五十年代原苏联最早把地球卫星送上天,震惊世界,这与凯洛夫长期倡导的狠抓智育是密不可分的。再一个就是他坚持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的观点,反映了学校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
教育理论
凯洛夫肯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人类的认识过程,即象列宁指出的那样: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但教学过程也有着自身的特征,如通过教学使“学生领受既知的、为人类所获得的真理”、(11)通过教科书的学习,在短时间内就可以使学生获取大量的知识,教科书对学生来说,“是知识的主要源泉之一。”(12)
凯洛夫认为,教学内容决定着学校工作的性质,“教学内容具体表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13)并把它们视为国家法定的文件。
凯洛夫提出了“上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14)的主张。在总结别人成果的基础上,明确了六条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教学的通俗性和可接受性原则;学生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德育论述
凯洛夫提出的德育任务有:
形成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
培养共产主义的行为习惯。
培养道德情感。
形成意志坚强的性格特征
克服学生行为中不良的特征,诸如无纪律、不负责任、自高自大、自私自利、粗鲁、说谎和虚伪、不尊敬老人等。
除此之外,凯洛夫高度评价了学校里的学生集体、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以及学生的课外校外活动对学生教育所起的作用。他提倡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工作,共同教育学生。
人物评价
凯洛夫基本上是在苏维埃社会成长起来的教育家,对待教育方面的许多问题,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论证、并大量吸收了人类教育史上的丰富遗产,实事求是地总结了二、三十年代原苏联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出版的《教育学》,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次试图用马列主义观点,阐述社会主义教育学理论的专著。该书出版后,被指定为原苏联高等师范院校的教科书,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对中国、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事业,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书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重视课堂教学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该书先后有1939年、1948年和1956年三个版本,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得是1948年和1956年两个版本。其中前者共印10次,印数291516册;后者共印8次,印数193897册。两者总计印数为50万册左右,当时城市中小学教师几乎人手一册,可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的引进,有利于确立马列主义教育学说在我国教育学中的指导地位,影响了我国教育学科建设,以及对一些教育基本问题的理解,如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教师、教材、知识和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等。对于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我国教育学发展所来的消极影响,虽然在50年代中期以后已有所察觉,但较为深刻的认识,并在实际中摆脱这种消极地影响,则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凯洛夫的教育理论代表着原苏联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反映了三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后期这一历史时期原苏联教育理论的水平和特点。
应当指是,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在当时基本是适应原苏联教育发展的需求的。但是,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他的一些观点就显得陈旧落后。如对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研究不够,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视不够,提倡教育的“大面积丰收”,却把因材施教,培养“尖子”斥之为资产阶级的天才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借鉴时需要严格区分的。
总之,凯洛夫的教育思想与前人比较,较全面完整、系统是他的突出特色。
发布者:知识学院,火焰兔收录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https://huoyantu.com/8722.html
版权声明:
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填写说明: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12227/342400.shtml
请按照此通知格式填写(或提供具有法律效应且证据链完整的证明)发至本站的邮箱 huoyantu@qq.com
(收到核实后 24小时内绝对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