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有人认为,这样的光环效应作用于人机交互设计领域也一样是奏效的。好看的设计,会让用户认为产品更好用,外观会影响用户对产品可用性的感受,这就是所谓的「美即好用效应」。
「美即好用效应」这个词非常表意,表意到很多人可以伸手就用、张口就来,常常在产品设计当中本末倒置,抽离了许多前提来谈「美」的重要性。
今天我就借着大部分人对「美即好用效应」的“曲解”,以一名UI设计师本师的角度,谈谈我对UI设计的价值认知。
一、关于该定律的实验
前面我在谈「费茨定律」或是「恐惧留白」的时候,大多数方法论都可以溯源到真实的科学实验或心理学文献记录。
但在查找「美即好用效应」资料的时候,所有内容对初始实验都是一笔带过:
1995年,日立设计中心的研究员 Massaki Kurosu 和 Kaori Kashimura 通过26种不同的 ATM 交互界面对 252 位参与者进行详细的用户体验测试。
结果发现,这些因素中很大一部分对真实可用性的影响微乎其微,反而界面美观度对真实可用性的影响出乎预料的大。表现可用性的决定因素对真实可用性的影响系数大多在 0.000-0.310 之间,而界面美观度这个数据达到了 0.589。
我试着到很多地方去搜索更多关于该实验的记录,却都没有找到相关论文。所以对于这个实验的结果,我只能保持观望态度(也可能是我检索资料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首先是我无法确定所有参与者在这个实验中的需求目标是否发生变化,概述中既没有阐明对照组,也没有告知实验对比过程的细节。
其次在「美观度对可用性的影响较大」的实验结论中,科研人员是如何定义「美观度」的标准的?审美是一种主观意识,那么「美观度」应该如何被定义,科研人员究竟是从配色、排版、统一性,还是动态和谐的交互流程定义了实验界面的「美观度」?我们也不得而知。
所以「美即好用效应」在人机交互领域的可用性,究竟是一条科学实验结论,还是属于用户心理研究,抑或只是人传人传出来的自然规律,作为笔者,我本着对我读者负责的前提下,也只能画个问号。
二、「美」在商业产品中的价值层级
在人们追求基本生理需求的时代,「美即好用效应」的作用力必然不会比温饱时代的大。
为什么这么说?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模型中就可以看到,对于用户而言,“审美需求”是在保证了一系列缺失性基础需求之后,才会追求的需求层次。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映射到用户体验五层理论也是异曲同工,从战略层到表现层,越是重要的层级挂靠的马斯洛需求层次就越基础。拥有巨大商业价值的产品,往往影响其在商业市场中走向的,都是基础需求,而非高层级需求。
这就为什么我前文说道,很多人抽离前提来谈「美」的重要性。用户对「美」的追求是在满足了基础需求的前提之下,如果一个产品的战略、范围层难以落地,空谈「美即好用效应」便是空中楼阁罢了。
表现层在没有可靠的战略前提之下,是毫无商业价值的个人狂欢。
三、UI到底该关注什么
UI是一项纯艺术性创作的职业吗?在我刚接触UI行业的时候,我是这么单纯地认为的,但现在已经不再是了。
我前一阵子看了像素范泡泡老师的直播,其观点我非常赞同,也在社群里和大家进行过了交流。在此我引用两个泡泡老师举到的 iOS UI 的案例,来阐述 UI 探索的「美」,究竟是在探索什么。
1. iOS为什么激励大部分APP适配暗黑模式?
大概在去年,网传苹果将强制要求 APP Store 中的应用程序要适配暗黑模式。暗黑模式也掀起了一轮新的视觉设计潮流,暗调的设计语言让产品在视觉上看上去更酷更年轻。
但苹果激励大部分应用程序适配暗黑模式,只是单纯的为了视觉上的好看吗?其实并不是。
是因为后期的苹果硬件设备多采用OLED屏幕技术,比起其他厂商的LCD屏幕技术,有其优点,但也有其缺点。
OLED采用低频PWM调光模式,也就是通过低频频闪的方式控制屏幕亮度(一亮一暗、一亮一暗如此反复)。在调低屏幕白光亮度的情况下,频闪很容易造成用户视觉疲劳。这一点极可能成为苹果设备的销售弱点。
于是苹果希望在用户需要调低屏幕亮度的场景中,通过暗黑模式的视觉手法,大量运用黑色,这样OLED屏幕的光源就可以直接关闭,而不需要采用频闪的方式来控制屏幕亮度,从而减轻用户视觉疲劳的现象。
(ps:看不懂的朋友莫急,此处有B站up主硬件茶谈的《全网最简洁易懂的OLED与LCD屏幕工作原理与优劣科普》视频,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查看。)
苹果主动落地暗黑模式的开发,并且激励在应用市场上架的其他应用也适配暗黑模式,实际上是与其商业目的挂钩的一种行为,只是将解决方案落实到了表现层。
2. iOS从拟物风格向扁平风格的转换
iOS7掀起的扁平设计风潮,至今还在影响着UI设计趋势以及用户的审美。但你硬要从个人审美角度去评判曾经的拟物风格与现在的扁平风格究竟哪个更好,只能说仁者见仁。
泡泡老师认为,iOS 拟物风格向扁平风格的转换,也不仅仅是基于视觉「美」的考虑。
因为曾经的苹果在全球移动品牌厂商中,拥有更加优质的屏幕硬件,他们的屏幕可以高清显示更多的设计细节,于是仿真的拟物风格在苹果设备上通过其光影、阴影的展示,可以突出苹果的屏幕优势,从而成为其商业卖点。
但后来随着移动设备品牌商的硬件差距不断缩小,高清显示已不再成为苹果独家的亮点,苹果也就不需要再花费更多的设计成本在拟物设计上了。
此时的拟物设计成本并不能再持续带来高效的商业回报,从而转向扁平风格,一方面可以提高设计效率、降低设计成本,同时对其周边设计的延展性更高。
从这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到,UI虽然做的是表现层的工作,但实际上也是在为用户、为商业、为战略而服务。除了视觉的「美」,我们也应该关注产品背后的数据、商业价值,我想这就是UI与纯艺术性创作型设计岗位的区别吧。
四、总结
说了一堆,感觉我好像一个「美即好用效应」的ANTI份子,其实也不全是。我清楚「美即好用」在一些商业案例中的运用,我不否定该定律存在的价值,只是想表达一些看法。
首先我认为不应该在产品还没有扎根市场,拥有产品自身的商业价值之前,过分拘泥于视觉表现层的内容。在腥风血雨的互联网商业市场,迅速小跑迭代,做好用户数据分析,增强产品自身留存实力、激活市场潜在用户,比把目光放在视觉表现上可能更有价值。
当产品在一个领域或市场积累了一定忠实度较高的用户之后,「美即好用效应」可能才会发挥其功效。
其次我想对话同行的UI设计师,我一年前在《UGD思维——用设计给数据增长赋能》中已经说到过,UI设计不应只停留在视觉表现层,想提升自我价值,一定要培养超脱表现层的思维能力。
我们不应该一味地信奉「美即好用」。作为UI设计师,我们要通过避免「美但不好用」或「不美但好用」的极端来平衡视觉表现与功能的体验。
发布者:梦醒时分,火焰兔收录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https://huoyantu.com/29851.html
版权声明:
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填写说明: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12227/342400.shtml
请按照此通知格式填写(或提供具有法律效应且证据链完整的证明)发至本站的邮箱 huoyantu@qq.com
(收到核实后 24小时内绝对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