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时代,用什么打破滤镜?


网上说的是约会必去,浪漫气氛拉满的高颜值情侣酒店;网上说的是藏在古镇里的天空之境,空灵美丽;网上说的是小圣托里尼,拥有土耳其同款浪漫的精品民宿;…… 我信了,我去了,我哭了。 正如自己的账号名称一样,旅….

社交时代,用什么打破滤镜?

我信了,我去了,我哭了。

社交时代,用什么打破滤镜?

正如自己的账号名称一样,旅游博主@滤镜粉碎机 一直以来做的事情,就是冲到网红前线,用无后期的镜头破除滤镜。在被社交网络中一张张大片、一个个精美VLOG架空的现实世界里,找回一丝真实的感受。

在博主的镜头下,各种被流量包围的网红景点、网红民宿统统被打回实际的模样,几乎每条测评视频发出后,都能引起广泛的讨论,#网红观星帐篷像水牢# #网红粉红沙滩实地测评# #网红帐篷民宿被无限期停业#等话题相继登上热搜。

社交时代,用什么打破滤镜?

@滤镜粉碎机 在充斥着网红文化的社交网络里,撕掉网红滤镜,让潮流事物呈现出它原来的样子,他们的内容也持续引发着网友对于滤镜的讨论……

新浪旅游旗下账号@旅游来了 也曾发起“你会给旅行照加滤镜吗?”投票征集,结果显示,在参与的3259人中,超过55%的人都会选择加滤镜,不过也有超过一半的参与者表示不相信别人的滤镜。

社交时代,用什么打破滤镜?

滤镜,在满足网友社交分享需求的同时,也开始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它到底应该如何存在?

01、滤镜,只是内容工具

过去,人们往往“跟着名人去旅游”,那些唐诗宋词中出现的景点,那些名人名作中提到的景点,都会引发人们循其足印而前行。现在,大多数人成了“跟着网红去旅游”,热门攻略中出现的,刷屏社交网络的,竞相成了旅游目的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出大片”几乎成为景点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产出大片”也成为旅游达人们内容出圈的捷径。但随着推荐越来越同质化,常规玩法不再具有竞争力,为了让内容更“与众不同”,大家的滤镜越加越厚。

照片中出现的美景,也让网友不再一味憧憬。为给全国网友种草各地真实美景,@新浪旅游 发起“去滤镜”系列话题,以#无滤镜风景大赏#为主话题,鼓励网友分享真实的种草内容。

社交时代,用什么打破滤镜?

微博区域各站作为第一梯队,创建#不加滤镜的xx就很美#子话题,让地方美景以“素颜”模样面对广大网友,真实美景引起网友热议,四川、山东、广东等14个话题登上同城热搜榜。

社交时代,用什么打破滤镜?

各地文旅也纷纷加入,@江苏微旅游 以一则15秒的视频呈现四时之景,让网友直呼“原图直出才是yyds”。同时@日本秋田县观光局 @智利国家旅游局 @芬兰旅游局 等20余家外旅局也加入“群聊”,为网友种草世界美景。

掌握不同摄影技巧、艺术修养的旅行摄影达人,同样分享出自己镜头下的美好河山。在不同的审美观加持下,绚丽多彩的人间美景被我们看到,心中的旅行目的地又多了几个。

社交时代,用什么打破滤镜?

正因为最终的成片和真实景色之间的“分离感”很少,这样的草才能真正种到消费者心里。

摄影博主@一万兄 在参与#景点去滤镜时代来了吗#话题讨论中也说到,“我们应该把滤镜当做一种使你照片里的内容更加具备真实性、生动性来使用”,它只是一种工具,而不应该成为内容的全部。上面那些“无滤镜”的风景,不也能让人心驰神往。

02、故事,才是旅行意义

虚荣心或者追求社交认可感的作祟,让很多年轻人把能否拍出好照片作为旅游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有时候,追随一些网红的脚步,去往大热打卡地旅行,已经不再是一场放松身心的活动,它更像是在百忙之中赶赴的一场潮流。

曾经被推崇的旅行的意义,看风景、见众生、净心灵,已经被抛之脑后。但旅行的精髓,就应该是个性的、无拘无束的,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感受世界。

正如旅行博主@破产兄弟BrokeBros 所言,“旅行中拍照并不是唯一,旅途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往往不是那些美景,也许是看到博物馆里的一件宝贝,也许是吃到一碗好吃的面,也许是遇到聊得来的出租车司机,这些才是旅途中能留下最多养分的地方”。

确实,如果把打卡复制式的拍照作为旅行的唯一目的,我们便会忽略更多旅途中不经意的美景和故事,也会在期待值拉满之后迎来深深的“被欺骗感”。

在#你踩过滤镜景点的坑吗#话题下,有网友分享踩坑的经历,也有旅游达人@滤镜粉碎机 的避坑指南。不过在这些内容之外,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了众多网友对旅行的态度。

当我们在前往远方之前,先关注一下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沿途中不经意的美景和发生的故事,也许比旅行目的地更迷人。

在大V、网友探讨旅行的意义过程中,媒体专家也从各自角度深度解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厉新建 在谈到#景点去滤镜时代来了吗#时,就从平台加强检测机制建设、消费者提高甄别能力、景区关注网络舆情三个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呼吁旅游者要尽快度过“除了照片什么都不带走”的初级消费模式。

社交时代,用什么打破滤镜?

在旅行这种个性化体验更强的领域里,“滤镜”可以说不堪一击,最终还是要靠大众的口碑来保持长久发展。这个口碑,也不只是用照片来衡量,它包含了旅行故事、景点风景、景点文化的分享,这也是旅行的意义所在。

种草的意义也在于此,把目的地人文调性、历史故事、文化传承等用内容渗透进游客的认知结构里,他们一旦置身其场景,更容易引发触动、共鸣和认同。

在微博上,由于聚集了不同领域、不同定位的人群,不同内容发布者的初衷、角度、目的的不同,内容呈现也会更加多元。在这样的平台生态下,我们看到的种草内容,也就不只有“滤镜美图”。

03、多元,应是种草生态

回到旅行的目的,我们本想通过旅行逃出生活的牢笼,却因“网红种草”陷入另一个身心俱疲的现实。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看到的太片面。被千篇一律的美景迷了眼,视觉刺激消费决策,一头热便被网红“种草”。

但我们就因此拒绝“被种草”吗?也不全然如此。种草内容本身有其存在价值,用户自发分享体验可以降低试错成本,但当自发行动成为一种经济甚至营销,各种乱象便接踵而至。

乱象之下,我们才更应该回到种草生态,即多元分享。当一个目的地集结了大量群体的反馈,给到消费者参考时,得到的信息便比网红文案中千篇一律的“绝美圣地”更有价值。

@新浪旅游 这次“去滤镜”系列话题活动,就是集结了集结了文旅厅(局)、景区、媒体等蓝V,及各领域橙V达人和普通用户等多元的信息传播者,用去中心化的分享模式,给消费者带来不同角度的种草内容。

从本次事件传播扩散的蒲公英图也可以看出来,从政务媒体参与扩散,到旅游达人分享传播,“去滤镜”系列话题覆盖到更广泛的群体,在种草的同时也带来网友们对“去滤镜”话题的深度讨论。

社交时代,用什么打破滤镜?

这也是微博独有的公域场、舆论场、社交阵地的特征才能营造的良性种草生生态。对于单纯视觉上的冲击,微博种草覆盖具有足够的广度和细度,也能更好地引导消费者做出决策。

克劳锐在《三大平台种草力》报告中也提到过,微博的魅力,在于丰富内容满足用户多元需求。微博的种草生态,也是特色内容主体、多类内容场景联动奠基深度种草。

社交时代,用什么打破滤镜?

正是在这种多元真实的良性内容生态下,微博种草,才更容易打造出社交营销中的信任纽带。

04、结语

分享旅行,加点滤镜,本没有错。但是如果内容中只剩滤镜,分享便不再真实。@新浪旅游 用一次“去滤镜”系列话题讨论,把大众从“滤镜世界”中剥离出来,拉回到真实的世界中。

在这里不只有迷人美景,还有对旅行意义的探讨和社会现象的深度剖析,内容更加可信、全面和多维,帮助旅游消费者更好地做出决策,甚至彼此发生社交互动。

通过这一次活动,也让我们看到了微博特有的种草生态,打破当今审美趋同倾向,用多元、真实的内容,真正做到解决消费者问题。 好牛新坐标

发布者:梦醒时分,火焰兔收录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https://huoyantu.com/27599.html

版权声明:

  • 火焰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由于本站资源全部来源于网络程序/用户发布/投稿,故量太大无法一一准确核实资源侵权的真实性;
  • 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故火焰兔可能会误刊发损害或影响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与立场);
  • 因时间、精力有限,我们无法一一核实每一条消息的真实性,但我们会在发布之前尽最大努力来核实这些信息;
  •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要求本站删除内容,您均需要提供根据国家版权局发布的示范格式 《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

    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填写说明: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12227/342400.shtml
    请按照此通知格式填写(或提供具有法律效应且证据链完整的证明)发至本站的邮箱 huoyantu@qq.com
    (收到核实后 24小时内绝对处理)
  • (0)
    梦醒时分的头像梦醒时分投稿
    上一篇 2021年11月26日 下午8:53
    下一篇 2021年11月26日 下午8:53

    你可能喜欢的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火焰兔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