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 | 郭菲菲
编辑 | 杨布丁
出品 | 棱镜·腾讯小满工作室
苏州土拍之前,作为一家TOP 30民营房企的当地投拓负责人,周晖频繁地收到各区土地推介会的邀请。
“今年明显感觉推介会特别多,出席的领导级别也高。”他告诉作者,区国土局负责人变成区里一把手坐镇,房管、国土、银行等部门领导也都列席,因为疫情缘故,很多推介会也同步线上举行。推介会类似直播卖货,详细介绍地块的位置、产业配套、融资开发等情况,甚至在土拍前,当地还放松限购、限售,目的都是为了力邀开发商举牌拿地。
但周晖已经意兴阑珊。他所在这家民营房企没钱买地,集团的钱除了用于保交楼、员工工资外,基本用于偿还债务,努力避免违约暴雷。即使如此,销售额同比下滑五成,以及外部发债受阻双重压力下,公司还不得不把部分资产摆上货架,等待买家。
不出意外,苏州首轮集中土拍最终冷淡收场。15宗地的平均溢价率为2.2%,其中11宗地以底价成交,无地块撤销或流拍,所有土地均被央国企、地方城投拿下,民营房企集体挂零。
今年以来,22个集中拍地城市的首轮土拍都大抵如此,继续延续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冷清态势。
安信证券研报统计称,除上海、沈阳、郑州三城外,其余19城土拍平均溢价率仅为4%,流拍率为17.4%。拿地主体方面,央国企、地方城投拿地金额占比分别为53.7%、34%,民营房企继续下探到20.7%。
土地出让金事关地方财政命脉。卖地艰难,地方国企、城投被迫充当托底重任,但其部分并无地产开发资质及意愿。表面来看,多数土地有了归属,但实际上并未开工建设运营,存在空转嫌疑。
地产研究机构克而瑞统计称,截止到2022年3月末,去年22个集中供地城市成交土地仅有21%项目真正动工,一二三批次出让土地开工率分别为37%、16%及3%。
手握土地的地方国企及城投,二次寻找土地接盘者,形成有效财力,正成为迫切任务。另一端,没钱却有开发运营能力的民营开发商嗅到商机,开始押注代建业务,争做乙方。但实际上,地价高企、销售清冷的环境未变,双方利益需求难言一拍而合。
民企开发商集体消失,地方城投被迫出手
“朋友圈的投拓同行,一大半都转行了,很多房企就在苏州当地保留一两个人,只是日常监测下市场,也不会去拿地。”周晖无奈地告诉作者,现在基本处于躺平状态。
观察2022年前5月拿地百强房企排行榜,这份来自中指研究院统计数据称,纯品牌民营房企中,仅剩滨江、龙湖、碧桂园、新希望、德信、旭辉等六家,各自权益拿地金额分别为176亿元、72亿元、50亿元、20亿元、19亿元及14亿元,分别排名第5位、15位、26位、56位、64位及100位。
往年拿地大户,诸如恒大、融创、世茂、新城、阳光城、金科、中南、佳兆业、中梁等民企,则集体消失。华润、建发、中海、保利等央国企,以及背靠国家队的绿城、万科,则相对稳定,均位列拿地20强。
百强房企拿地销售比仅为0.15,有六成房企投资停滞的背后,是销售额腰斩下滑、发债融资依旧困难的集体困境,手中的钱首先用于保交楼及偿还债务。眼下,开发商们又将迎来偿债高峰。
克而瑞数据统计,6-7月,200家核心房企到期债务规模约1755亿元。其中,民企占比67%。2022年至今,新增至少9家上市房企宣告实质性违约,至少3家实施债务重组,11家对即将到期债务寻求债务展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包括成都、福州、启东、台州黄岩、衡阳、株洲等十多家地方城投平台,首次出现在拿地百强名单中。
作为地方国企的城投,主业为生地一级开发,包括土地拆迁平整、基础设施、安置/保障房建设,往往并不涉足二三级土地开发运营。广发证券统计称,全国仅有20%的城投平台实际开展市场化的房地产业务。
“地方城投主观上是不愿意往前扑的,都是不得已而为之。”一家二线城市某区城投公司负责人对此颇为无奈。他告诉作者,其行政区上半年搞土地推介,没有房企愿意去拿,存量土地也很多,最后政府只能找城投去兜底,城投自身也有生存压力,估计下半年不会再往外推地了。
发布者:我爱自学网呀,火焰兔收录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https://huoyantu.com/192017.html
版权声明:
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填写说明: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12227/342400.shtml
请按照此通知格式填写(或提供具有法律效应且证据链完整的证明)发至本站的邮箱 huoyantu@qq.com
(收到核实后 24小时内绝对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