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

冼星海,生于1905年6月13日(农历五月十一),逝世于1945年10月30日,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是中国近代作曲家、钢琴家,于1939年所作的《黄河大合唱》是最广为人知的作品。

冼星海

冼星海 – 简介

冼星海,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少年时代,他就非常喜爱音乐,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参加业余乐队。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这些作品中他娴熟的运用了节奏技巧,表现出坚决果断,慷慨激昂的情绪,歌曲随影片响彻大河上下。之后,又写出影片《夜半歌声》(1937)中的“热血”、“夜半歌声”、“黄河之恋”,这几首抒情插曲,显示了他独具一格的作曲风格。抗战爆发后,写出抗战戏剧《保卫卢沟桥》的主题曲,并且随演出剧团,赴各地进行巡回演出,走到哪里写到哪里,创作了近四百多首歌曲,每到一处都响彻着他创作的救亡歌曲。

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在途中应贺孟斧之邀为影片《风雪太行山》谱曲。到达延安后,他一边教学,一边创作。写出《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歌剧《军民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以深刻的主题,独特的艺术特征,成为他的一部杰作,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39年又为纪录片《延安八路军》创作乐曲,以后赴苏联创作了《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在苏联期间,因积劳成疾,于1945年逝世。 他的代表作有:大合唱《黄河》、《生产》、《九·一八》等,交响曲《民族解放》和《神圣之战》,交响组曲《满江红》等,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独唱曲、独奏曲等数十首。是继聂耳之后,以更广泛的题材和体裁,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对全国抗日军民起了巨大鼓舞作用。著作有:《论中国的民族音乐形式》、《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等。

冼星海 – 个人大事记

冼星海(1905—1945)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1918年考入岭南大学附中学习小提琴。在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半工半读时,就参加乐队并担任小提琴、单簧管演奏员,还担任指挥。

1926年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1928年入上海音乐专科音乐学校,学习小提琴、钢琴。此期间,发表有《普遍的音乐》等音乐评论。

1929年 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后赴巴黎勤工俭学,师从丹第(V.D’INDY)学提琴,从师杜卡斯(Paul Dukas)学作曲理论与作曲。

1931年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留学期间,创作有 《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中国古诗》等十余件作品。

1935年 毕业回国,积极投入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创作大量群众歌曲,并为进步电影《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及话剧《复活》、《大雷雨》等作曲。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并赴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

1935年到1938年创作有《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莫提起》、《黄河之恋》、《热血》、《夜半歌声》、《拉犁歌》、《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大量各种题材、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任延安鲁迅文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延安女子大学兼课。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时,为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写下了这部名垂青史的音乐名作。并创作有《生产大合唱》等著名作品。

1940年12月,冼星海来到苏联,这是他生活的最后五年。在此期间,他得以有较集中的精力对几部大型作品进一步修饰并最终完成。

1941年6月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苏德战争”。连年的兵火战乱,颠沛流离,生活无着,再加上缺医少药,使本来体弱多病的冼星海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

1945年初,苏联有关方面将他送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医院接受治疗。刚住进医院,冼星海便开始创作管弦乐《中国狂想曲》。

1945年10月30日他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年仅40岁。

1945年11月14日,延安隆重举行了“冼星海追悼会”,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冼星海 – 人物生平

海面上常年漂泊着以打鱼操舟为业的水上居民,被称为疍民,冼星海就诞生在澳门海边一个疍民的船上。澳门的下环街,曾是澳门内港,葡萄牙人最早就是从这里踏上澳门的土地的。从19世纪中期开始,澳葡当局在这一带填海造地,这里就成了人口稠密、商业发达、中西文化交汇的地方。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在澳门海边一个疍民的船上降生了。

冼星海出生时,他的父亲刚刚去世半年,28岁的母亲黄苏英只好带着他回到娘家,和自己的父亲黄锦村住在一起。年迈的祖父和母亲黄苏英,只能靠天天出海打鱼来支撑生活。幼年的冼星海也随着母亲在海上漂荡,在祖父忧伤绵长的箫声中,在渔民喜忧参半的民谣中,冼星海一天天长大了。多亏母亲黄苏英的疼爱,冼星海6岁就进了学堂。

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1918年,黄苏英想方设法来到广州,把13岁的冼星海送进了岭南大学附中的义学。在这里,母子俩人整整度过了6年。母亲黄苏英靠做佣工维持生活,冼星海常常半工半读。冼星海在学校努力学习,功课一直很好,而最令他着迷的是音乐课,这让他从小在祖父的箫声和教堂唱诗班里获得的音乐感受有了发展的天地,他参加了义校的唱诗班和管弦乐队。

在这期间,冼星海的音乐才华更加显现出来。

进入岭南大学附中本校后,为了贴补家用,冼星海依靠每天售卖两个钟头的书籍纸笔等物,和加入“岭南银行乐队”这两件工作,来维持学费和伙食费。他在乐队里担任演奏直箫,后来成了附中管弦乐队的指挥,被广州人称作“洋箫”的单簧管,他也吹得很有韵味,由此,他得到了一个雅号“南国箫手”。

1924年,冼星海从岭南大学附中毕业,第二年升入岭南大学预科。他一边在岭南大学选修一些课程,一边又担任音乐教员,还开始学习小提琴,因为他“南国箫手”的美誉已经传到校外,连有名的培正中学也请他去做音乐教员和乐队指挥。

1927年北伐胜利后,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安定的大后方上海,似乎成了艺术教育的宝地,刘海粟的国立美专,萧友梅的国立音乐院都聚集到了这里。唱片公司开始引领外滩的文化时尚。1928年,百代公司发行了唱片《毛毛雨》,歌曲是黎锦晖创作的,由他的女儿黎明晖演唱,很快,这首歌就红遍了大江南北,开国语流行歌曲风气之先。同年的暑假,冼星海在萧友梅的推荐下,进入国立音乐院。刚到上海不久,冼星海就经人介绍参加了田汉领导的南国社,并应邀负责南国社的音乐工作。

1929年夏天,因学校宿舍费用而引起学潮的时候,冼星海是住在南国社的宿舍里的,但是他同情同学们的处境,支持同学们的斗争,并被推举为学生会干事之一,组织同学到南京去请愿。很快,南京国民政府通令将上海国立音乐院改组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并重新举办招生考试。冼星海等12名同学接到通知,学校以改组为名,请他们转学。失学的打击使冼星海把学习的希望寄托到了国外,他期盼一个更为宽广的天空,能让他的音乐理想翱翔。

30年代的巴黎,是一个充满浪漫与梦想的大都市,更是艺术的天堂。在这里的中国留学生中,徐悲鸿、吴作人是来学绘画的,热爱音乐的则有马思聪、冼星海。前往巴黎最适合的途径,是乘坐远洋客轮。别的人会买一张船票,哪怕是四等舱,可有位不买船票的人,冼星海一路上都在锅炉房里顶着炉火高温干活儿,他用劳力抵了船票。对于一个身上仅剩5元钱(约合50法郎)的中国穷学生来说,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谈何容易,冼星海一边打工维持生计,一边辗转打听找到了正在这里学习音乐的同乡马思聪。冼星海对音乐的执著深深打动了马思聪,他马上把冼星海介绍给自己的老师,巴黎国立歌剧院的第一提琴手帕尼·奥别多菲尔,奥别多菲尔也为冼星海的苦学经历所感动,决定免费收下这个学生。接着,冼星海又找到国立巴黎音乐院的著名教授路爱日·加隆,跟他学和声与对位,加隆也同样免了他的学费。

1931年的冬天,在一个无法入眠的寒夜,听着窗外呼啸的冷风,联想到大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冼星海灵感涌动,奋笔疾书写下了女高音独唱曲《风》。当时在巴黎的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非常喜欢这个作品,并特地在巴黎的广播电台上作了介绍,还在公开场合演奏。在这位音乐名家的推荐下,冼星海进入了当时世界著名的音乐学校——国立巴黎音乐学院,在保罗·杜卡教授的高级作曲班深造。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轰击沈阳北大营的炮声,在把中华民族推向危亡边缘的同时,也惊醒了一向只关心艺术的音乐家们。在上海,音乐家黄自立即在国立音专组织了“抗日救国会”,并很快自己作词谱曲写下了《抗敌歌》,成为最早的抗日救亡歌曲。田汉带领张曙、任光、聂耳、吕骥等组成了左翼音乐运动组织,先后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救亡歌曲。以写作众多爱情歌曲而闻名的音乐家黎锦晖,也在“九一八”事变数日后,陆续在报纸上发表了《向前进攻》等抗战歌曲,不久又写作了《勇健的青年》《齐上战场》《奋勇杀敌》等歌曲,并合编成歌集《爱国歌曲》出版。

1934年底,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桃李劫》上映,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影片插曲很快传唱四方: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我们要做主人去拚死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而此时,远在法国的冼星海也通过国际工会的新闻影片了解了国内的战况,他也时时为苦难的祖国而伤痛悲怆。

1935年春,冼星海从巴黎音乐院高级作曲班毕业。同年5月17日,杜卡教授去世。恩师的去世坚定了冼星海回到祖国的愿望,他要用在大师那里学到的“近代音乐的力”,为苦难深重的祖国和劳苦大众写歌谱曲。

1935年的夏天,冼星海回到上海,在上海四川路旁的一个亭子间里见到了他阔别7年的母亲。冼星海很快应邀参加了南国社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的活动,开始为进步电影谱曲,在田汉等人的影响下,冼星海逐渐明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他在后来的回忆中写道:“我渐渐自觉了自己的任务,我毅然地加入救亡运动,专心写救亡歌曲”

1936年初,他在随上海“爱国学生联合扩大宣传团”到郊区搞救亡宣传活动时,当场用不到5分钟的时间为塞克的《救国军歌》谱了曲,这首歌迅速传遍了全国:枪口对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我们是铁的队伍,我们是铁的心,维护中华民族,永做自由人!

1938年,南京被日本人占领以后,重庆成为国民政府的陪都,而地处长江中游的武汉成了内地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在武汉的大街小巷,经常能看到人们集合起来唱歌,有一首歌的名字是《保卫东方马德里——大武汉》,人们希望武汉能像马德里一样长时间地顶住法西斯军队的进攻。歌曲的作者就是冼星海,他已随着救亡演剧二队来到了武汉。在武汉,冼星海一边参加演剧二队的演出,一边忙于组织歌咏队,教唱救亡歌曲,在冼星海等人的努力下,武汉出现了上百个歌咏队。在工作过程中,冼星海认识了武汉的文艺骨干钱韵玲,两人很快陷入爱河。然而,这时的冼星海并不知道,这个19岁的小学音乐老师,是著名左翼学者、共产党员钱亦石的女儿。

抗战爆发后,澳门同胞在澳葡当局处于中立的情况下,纷纷组建各种爱国救亡团体,由全澳学界、音乐界、体育界、戏剧界人士组织成立的“四界救灾会”最为活跃,他们除了募捐筹款以外,还利用唱歌、演剧,举办游艺会等形式积极开展抗日宣传。一时间,《救国军歌》《保卫卢沟桥》《大路歌》《义勇军进行曲》等救亡歌曲传遍澳门全岛。

1938年10月1日,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安排下,新婚不久的冼星海和钱韵玲夫妇踏上了去延安的路。这是冼星海自从看了《申报》记者所写的《抗战中的陕北》一文后,就一直向往的行程,一路走走停停,冼星海夫妇终于在一个月后的11月3日中午,顺利抵达了延安。延安用极大的热情,欢迎这位从法国回来把全国抗日歌咏活动搞得轰轰烈烈的音乐家。当时的延安被称为“歌咏城”,合唱被叫做“全民抗战”,冼星海下车伊始,就一边在鲁迅艺术学院进行音乐教学,一边常常被延安各个单位邀请去组织歌咏队,“领导”“全民抗战”。冼星海很快适应了延安这个全新的环境,开始学习过简单的生活,和大家一起住窑洞,一起上山开荒种地,也一样按照延安的伙食标准吃小米饭和南瓜汤。对于理论学习,冼星海也慢慢发生了兴趣,觉得音乐理论上过去许多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社会科学的理论上竟可以找到答案。

1939年6月14日,冼星海由“鲁艺”支部的赵毅敏、徐一新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就算我入党的第一天,可以说生命上最光荣的一天。我希望能改变我的思绪和人生观,去为无产阶级的音乐奋斗!”延安相对平和而又自由的创作环境和新的人生境界让冼星海对音乐创作有了一个深刻内省和升华的过程,他酝酿很久的一个愿望又强烈地萌发了:那就是以民间音乐为基础,参考西洋音乐的先进成果,创造一部中西合璧的民族大合唱。

1939年春的一天,冼星海向词作家塞克提议共同完成一部有力量的大合唱,当时延安正好提倡大生产运动,于是塞克就以此为主题,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写出了歌词。冼星海也在很短的时间里谱出曲来,3月1日开始写,到6日就完成了,妻子钱韵玲帮他抄写下来,就拿去排练了。3月24日,《生产大合唱》在陕北正式上演,博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二月里来》《酸枣刺》等歌曲也很快在延安流行开来,然而,冼星海并不满意自己的作品。

1939年2月,诗人光未然因行军时不慎摔伤,在延安住院治疗,早在上海就是朋友的冼星海前去看望他,见面后,光未然谈起了乘木船渡过黄河时体验到的深深震撼,以及自己创作朗诵诗的构想,冼星海听后十分兴奋,希望他把它写成歌词。拿起笔,穿越黄河的一幕幕又重新浮现在光未然的脑海里:奔腾不息、急流险滩的壶口瀑布、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光未然按捺不住创作的冲动,躺在病床上,一连5天,口述了400多行诗句,写出了长诗《黄河吟》。出院以后,光未然特意请来冼星海,在窑洞里朗诵了这首长诗,一听完,冼星海就腾地站起来,把歌词一把抓在手里,大声说:“我有把握写好它!”窑洞里所有的人都欢呼起来。黄河震撼了光未然,光未然的长诗又深深打动了冼星海,冼星海潜伏许久的创作热情一下子爆发了出来。当时的冼星海正患感冒,妻子钱韵玲就找来一块木板搁在炕上,让他写作。冼星海爱吃糖,为了给冼星海补充热量,光未然和战友们就搞来2斤白糖,放在桌子上,冼星海写几句,便抓上一把送进嘴里,一转眼,糖水化作了美妙的乐章。他还多次请光未然和战友们向他描述黄河的壮观景象与渡河的惊险场面,并学唱黄河船夫的号子,以体会黄河的气概和力量。3月31日,经过6天的努力,三易其稿的《黄河大合唱》终于完成了。冼星海夫妇用白粉莲纸抄好的曲谱,字迹清晰秀丽,通本一字不涂,一字不改,每个字都在规定的位置上。

1939年4月13日,抗敌演剧队第三队第一次在陕北公学大礼堂演出了《黄河大合唱》,观众上千人。当《怒吼吧,黄河》的尾音落下的一刹那,掌声、叫好声和抗日的口号声,如雷鸣般从大礼堂后面涌向前台,观众沸腾了。在演员与群众交织的激情里,冼星海看到了自己作为一个音乐家的成功,一次真正的成功。《黄河大合唱》很快从陕北公学大礼堂传向全国各地,毛泽东也非常喜欢,并特意单独接见了冼星海,送给他一支派克钢笔和一瓶派克墨水,勉励他说:“希望你为人民创作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周恩来则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1940年,一个叫刘良模的人把《黄河大合唱》的乐谱带到了美国,1943年普林斯顿大学合唱团用英文首次在美国演唱。从此,《黄河大合唱》作为中国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逐渐蜚声海外。

1945年10月30日子夜时分,年近40岁的冼星海不幸在苏联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病逝。

1940年,利用荷兰纪录片大师赠送的摄影机,著名摄影家吴印咸拍摄了一部《延安与八路军》的纪实影片,因为这是介绍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影像作品,受到了中共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决定送到苏联做后期加工。为了保证艺术质量,袁牧之特别点名要冼星海为该片配制音乐。5月,这个制作小组出发,计划经新疆前往苏联。这一次的远行,似乎注定了是一次艰辛之旅,一开始就不顺利,计划一变再变,直到12月才抵达莫斯科。但战乱和盛世才的反共,让他们既无法完成工作,又回国无门。正当冼星海在远离祖国的阿拉木图走投无路的时候,一个哈萨克青年音乐家白卡达莫夫·巴赫德让帮助了他。巴赫德让把流落街头的冼星海领回了自己的家,并把他安排到姐姐拜卡达莫娃·达娜什家里住。从此,冼星海有了一个比较安稳的住所,姐姐达娜什和弟弟巴赫德让还帮助冼星海解决食品,使冼星海的生活稍稍安定下来,重新开始创作。他创作出了讴歌哈萨克民族英雄的交响音诗《阿曼盖尔德》,深受当地人民喜爱。然而,贫病交加日子还是严重损害了冼星海的健康,他不仅患有急性肺炎,还患有肺结核、肝肿、心脏病和腹膜炎。

冼星海 – 在巴黎求学

冼星海1929年到巴黎,按他自己的话说:“我在广州岭南大学教音乐的时候,感到国内学音乐的环境不方便,很想到法国去。同时,我奢想把我的音乐技巧学得更好,成为‘国际的’音乐家……于是我下了很大的决心,不顾自己的贫困,在1929年离开祖国到巴黎去。”

冼星海初到巴黎,为生活所迫,先在餐馆里做跑堂,常常因为打工而妨碍学习。冼星海在失业与饥饿中,求助无门,工友们还常常欺负他,故意在冼星海要去上课的时候给他找事做。冼星海曾作过各种各样的工作,餐馆跑堂,理发店的杂役,做过西崽,做过看守电话的佣人……冼星海在繁重琐屑的工作中,只能忙里抽闲“学习提琴,看看谱,练习写曲”。

法国著名小提琴家保罗·奥波多费尔收他为私人学生,知道他贫困,不收他的学费。法国著名作曲家诺耶·卡隆教他作曲,知道他贫困,也不收他学费。冼星海先注册了法国思格兰·卡多梦姆圣乐学校,跟随法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但第学习作曲课程。冼星海就是这样,在巴黎一边学习一边打工,期间居无定所,食无常饱,还经常失业。他说:“有几次又冷又饿,实在支持不住,在街上瘫软下来了。我那时想大概快要死了。”冼星海幸而总碰到些救助的人,大街上路过的一些好心人施舍给冼星海一点儿食物,有人知道他会拉琴,偶尔也请他在什么宴会里去拉琴伴宴,给他一些费用。冼星海就是这样过朝挨夕,谈不上什么安定。有过好几次,饿得快死,没办法只得提了提琴到咖啡馆、大餐馆中去拉奏讨钱。他说:“忍着羞辱拉了一整天得不到多少钱,回到寓所不觉痛哭起来。把钱扔到地下,但又不得不拾起,门外的房东在敲门要房金,如不把讨到的钱给他,又有到捕房去坐牢的危险。”冼星海还说:“有一次讨钱的时候,一个有钱的中国留学生把我的碟子摔碎,掌我的脸颊说我丢中国人的丑!我当时不能反抗,含着泪,悲愤得说不出话来……”

冼星海在巴黎的时候,与留学生很少交往,留学生们大多嫌他贫穷,有时候冼星海并不是为借钱去找他们,他们也都不理。因为一些人很有钱,有人还领了一笔很大的津贴,但却不借给他分文。

冼星海在巴黎困苦度日,他却也有自我排解愁绪的方法。冼星海喜欢法国国庆节和贞德节的大游行,如今它们还是法国官方和民间最大的节日。冼星海说他走在香榭丽舍大街,眼望法国三色国旗,耳听飞机、坦克、步兵的轰轰响声,总会“想到自己多难的祖国和三年来在巴黎受尽的种种辛酸、无助、孤单、悲痛、哀忿、抑郁的感情混合在一起……回到店里偷偷地哭起来。”

冼星海在巴黎心尝侮辱,倍受歧视,却也曾有过短暂温馨的欢愉时光。据说一位法国女青年作曲家,在冼星海报考巴黎音乐学院时,给他弹伴奏,帮他补习法语,还亲自演奏冼星海的作品。闲暇的时间,冼星海还到巴黎近郊参加华工们举办的晚会,为工友们演奏提琴。

《风》正是冼星海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所做的乐曲,那时他住在一间七层楼的窄房子里,房子的门窗都破了。那年冬天的夜里又刮着大风,冼星海还没有棉被,睡也睡不成,只得点灯写作。哪知风猛烈地吹进来,煤油灯一次次被吹灭。他伤心极了,打着战,听着寒风打着墙壁,穿过门窗,猛烈嘶吼,心也猛烈撼动。一切人生的、祖国的苦、辣、辛、酸、不幸,都汹涌起来。冼星海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于是借风述怀,写成了《风》这部作品。

冼星海凭着顽强执着的精神终于迎来了天赐的机缘。法国著名印象派作曲家保罗·杜卡教授愿意收他为徒,不收他学费,而且还给予冼星海各种物质上的援助,送他衣服,送他钱,送他乐谱……并且答应冼星海可以报考巴黎音乐学院的高级作曲班。

冼星海考试的那天,音乐学院的门警不让他进门,看到他穿得衣衫褴褛,又是个中国人。冼星海对门警说,他是来报考高级作曲班的。门警不相信,因为中国人考初级班的都很少,而且来的多是衣冠楚楚的人。他正在为难,恰巧保罗·杜卡先生从外面进来,攀着他的肩一同进去了。

冼星海以优异成绩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他是该院有史以来第一个考入高级作曲班的中国人。学院准备给他物质奖励,导师们问他要什么,冼星海略加沉吟只说:“我要饭票。”冼星海这句朴实的语言,是迄今为止中国音乐界对他留学法国最为耳熟能详的一句“名人名言”。

1935年,老师保罗·杜卡去世,冼星海决意回国。临行时,他怕对不起那位法国女孩子,告诉她自己半年就回来,并把许多乐谱托付给女孩保存。冼星海于是辗转英伦,绕道从香港回到久别的祖国,从此之后再也没到过巴黎。巴黎曾是冼星海的梦之故乡,也是他的悲恸之地,潺潺的塞纳河水赋予过他艺术上的灵感。巴黎人的醇厚情怀,浸润过这位杰出的东方之子。

冼星海 – 主要作品

冼星海代表作品目录

冼星海在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数百首音乐作品和大量的音乐论文,主要作品有:交响乐《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作品。存世的作品近三百件,含四部大合唱、两部歌剧音乐、两部交响乐、四部交响组曲、两百余首歌曲、十余首器乐曲等。先后发表有《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三十余首音乐论文。

《拓荒歌》

《牺盟大合唱》

《小孤女》

《心头恨》

《杨柳枝词》

《夜半歌声》

《赞美新中国》

《在太行山上》

《战时催眠曲》

《只怕不抵抗》

《祖国的孩子们》

《做棉衣》

《热血》

《青年进行曲》
《怒吼吧黄河》

《牧歌》

《民族解放》

《茫茫的西伯利亚》

《路是我们开》

《梁红玉》

《九一八大合唱》

《江南三月》

《黄河之恋》

《黄河》

《妇女进行曲》

《反攻》

《到敌人后方去》

《打倒汪精卫》

《别情》

《保卫黄河》

《“三八”妇女节》

《“满洲”囚徒进行曲》

《保卫卢沟桥墩》

《拉犁歌》

《二月里来》

《救国军歌》

《莫提起》

《赞美新中国》

《谁来跟我玩》

《游击军》

《生产大合唱》

《追悼歌》

《顶硬上》

冼星海 – 个人影响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在冼星海的歌曲创作中抒情性的独唱歌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大多是为舞台剧和电影所作的插曲。这些作品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特定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或倾诉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或抒发投入斗争的热切情感。如:《夜半歌声》、《莫提起》,充满激情和幻想,唱出了横遭封建势力迫害和国土沦丧后的痛切感情与战斗呼号;《热血》和《黄河之恋》都是慷慨悲歌,表达了为自由而战的坚强意志和胜利信心;《做棉衣》、《江南三月》和《战时催眠曲》等,则以优美亲切、纯朴清新的民间音调,抒发了抗战妇女的爱国深情。

为了表现广阔的现实生活和使歌曲更具有民族特色,冼星海还探索创造了一些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歌曲样式。其中有将抒情性与战斗性两者不同的表现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歌曲,如《在太行山上》、《三八妇女节歌》;有颂扬性的歌曲《赞美新中国》;还有将民间说唱音乐与战斗性的群众歌曲音调相结合的叙事性歌曲,如《梁红玉》和《打倒汪精卫》等。他很善于发掘歌词语言的韵律美,在表现主题形象的前提下予以音乐性的发挥。他也很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歌曲演唱形式,如独唱、齐唱、领唱、合唱和有说有唱等,特别是在群众歌曲中广泛运用轮唱和二部合唱的形式,在当时的抗战歌咏中具有创新的意义,并具有广泛的影响。此外,他在去苏联期间,主

要采用中国古典诗词谱写的艺术歌曲,在探索新的体裁和民族风格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冼星海在音乐创作上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开创了表现我国人民革命斗争并具有民族特点的大合唱创作。所作4部大合唱,在题材、内容的现实性和表现形式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是相同的,但又根据不同的题材、内容,以不同的艺术手法进行处理,而使各个作品具有不同特色。作于1939年3月的《生产大合唱》,以载歌载舞和戏剧表演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春耕”、“播种与参战”、“秋收突击”和“丰收”4个场面,表现解放区人民的生产劳动和抗战生活,音乐具有民间风味,合唱粗犷质朴,其中的《二月里来》和《酸枣刺》两个段落,常被作为独唱和童声合唱曲目,流传至今。为纪念“九一八”事变8周年而作的《九一八大合唱》,是一部叙事性的大合唱,采用交响性和回旋曲的形式结构,全曲以具有舞蹈特点的音乐主题和悠长深沉的副主题对比贯串和反复出现,其间插入许多不同性格的段落,表现人民群众在欢庆胜利时回顾抗战历程,激发起抗战到底的决心;其中的女声独唱与合唱段落《九一八子夜歌》,运用了戏曲、说唱音乐中的板式变化手法,具有戏剧性效果。《九一八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的乐队伴奏,在对民族打击乐器和中国音乐风格的节奏的运用上很有特色。作于1940年3月的《牺盟大合唱》,是为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抗日决死队写作的一部群众歌曲联唱形式的大合唱,包括齐唱、独唱、轮唱、合唱等6个段落,音乐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冼星海 – 作品简介

《黄河大合唱》: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这部作品创作于1939年,它以黄河为背景,热情赞颂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以及悠久的文化历史,突出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勤劳朴实、酷爱自由、胸怀宽广的崇高品德,愤怒地控诉了敌寇的入侵给黄河两岸人民所造成的深重灾难,最后以激昂的旋律威武雄壮地奏出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为反抗日寇的侵略、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英勇战斗的时代最强音。整个作品自始至终都以扣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鼓舞人们为真理和正义而战斗,对未来和胜利充满着信心。《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为求民族解放、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而斗争的优秀作品,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和独创性。

《黄河大合唱》演出后,轰动了整个延安。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迅艺术学校成立一周年的晚会上,毛泽东观看了冼星海亲自指挥的演出,连声称赞。同年7月,周恩来也观看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并亲笔给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郭沫若在《黄河大合唱》的序中写道:“《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音节的雄壮而多变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辞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的心魄。”《黄河大合唱》的问世,对抗日民族解放斗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下山虎》

原是1945年冼星海在苏联创作的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中的一段。1975年10月,为纪念作者逝世三十周年,由刘文金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下山虎》原是一首广东民歌,旋律明快而有力,生气勃勃。洗星海将此曲和另外四首民歌连在一起加以变化发展,尝试写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气派的交响乐,以抒发对祖国的赞美之情。改编后的管弦乐曲,既保持了原曲的特点,又充分发挥了民族乐队的表现力,以丰富的配器和多声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下山虎那敏捷矫键、威武勇猛的形象。

冼星海 – 人物评价

冼星海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作曲家,他与聂耳的电影音乐一起,构筑了中国电影音乐的骨架,他以澎湃的激昂,鲜明的民族特色,写出了震惊中外乐坛的音乐。是人民敬爱的音乐家,是中国电影音乐创业史上的先驱者。

冼星海把音乐家的创作同民族的、人民的命运和愿望密切结合起来,他的作品引用了不少民族音乐和民歌的素材,增强了民族风格,让老百姓听懂,即使到今天也依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很多作品成为不朽的名作。

冼星海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大部分体现出中国民族的灵魂,他的民族音乐观贯穿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因而《黄河大合唱》成为了中国抗战音乐“里程碑式的划时代巨著”,《民族解放交响乐》成为“中国第一部民族交响乐”。他的主要作品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之无愧地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冼星海毕生致力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新音乐,他的创作是建立在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基础上的。他一方面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亲身探索民族新音乐的道路,另一方面展开全面的理论研究,探讨中国民间音乐的种种特点。

冼星海发表过20余篇音乐论文和编写过一些音乐教材。他在去延安之前发表的《救亡音乐在抗战中的任务》(1937)、《救亡歌咏运动和新音乐的前途》(1938)、《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等短文中,着重总结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经验,论述了以聂耳为代表的新兴音乐的方向和发展前景。到延安后陆续发表了《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1939)、《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1940)、《现阶段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几个问题》(1940)等论文,并在1940年1月举行的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代表大会上作了《边区的音乐运动》的报告。

他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就如何发展中国新音乐、中国新音乐发展的历史经验、中国新音乐的大众化和民族形式以及中国民歌的特点和民歌研究等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意见。他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指导中国新音乐的建设。他认为不论是音乐的民族形式问题,还是大众化问题,都应以发展中国的工农音乐为基本出发点。他通过实际调查采录和研究,初步归纳了中国民歌具有现实性、形象化、地方性等特点,并认为在音乐创作中吸取民间音乐的因素,能够更真实更生动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大众的语言,创造出更丰富的最具有民族性、同时也是最具有国际性的音乐作品。

他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为指导思想,对“五四”前后中国新音乐发展的历史和分期,以及有代表性的音乐家、音乐作品的历史作用等,作了简要述评,并论述了新音乐的本质特征和形式特点,指出中国新音乐必须朝着“他的内容应该是新民主主义的,他的形式应该是民族的”方向发展。他的这些理论著述,对中国革命音乐理论的建设起过重要的作用!

冼星海 – 个人言论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每个人在他生活中都经历过不幸和痛苦。有些人在苦难中只想到自己,他就悲观、消极,发出绝望的哀号;有些人在苦难中还想到别人,想到集体,想到祖先和子孙,想到祖国和全人类,他就得到乐观和自信。

中华民族的解放胜利,就是要每一个国民贡献他纯洁的爱国之心。

冼星海 – 相关影视作品

电视剧《冼星海》

片长:二十集

主创人员:

出品人:张惠建、李海元

总策划:朱小丹、何敬修

总顾问:逢先知、金冲及

总制片:胡国华、王克曼

总监制:方健宏、白玲、何日丹

导演:段果平、程生生

编剧:王朝柱

主要演员

马晓伟–饰冼星海  唐国强–饰毛泽东

刘 劲–饰周恩来  玛丽咏–饰露易丝

刘 琳–饰钱韵玲  弗朗索瓦–饰杜卡斯

牟 云–饰黄苏英  宋晓英–饰钱 母

故事简介
:1929年,胸怀音乐救国大志的冼星海告别了故乡和亲人,踏上了巴黎求学之旅。在异国他乡,他饱尝了屈辱与磨难;也享受到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甜蜜;更收获了音乐的硕果。当日寇的铁蹄踏在了中国的土地上时,冼星海毅然离别了热恋中的巴黎女友。回到了祖国,他用满腔热血谱写出一曲曲激昂的音乐去唤醒民众,鼓舞人民的斗志……

电影《少年星海》

导演:肖桂云 李前宽 演员:徐若瑄 苏嘉航 类型:剧情 地区:中国内地 电影《少年星海》是由中国电影界权威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夫妇再次携手执导。澳门著名学者徐新先生编剧。据了解,徐新先生本是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28年前来到澳门从事文编记者和史料研究工作,他发现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05年诞生在澳门疍家渔船上,是当时最受歧视的疍家人,母亲是小星海第一个启蒙老师,后得到葡萄牙琴师的点拨和恩师肖友梅的教育,其音乐天赋得到了发挥。童年冼星海的艰辛的底层生活经历,为他后来成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成功地创作了《黄河大合唱》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作者感到冼星海童年

的鲜为人知的传奇历史,是一个很好的电影题材,于是落笔成文。2004年3月,当年在北京电影学院徐新的大师兄李前宽,作为中国电影基金会会长率内地电影代表团访问澳门时,两位学兄一拍即合。李前宽表示一定要把这部作品搬到银幕上。这几年来,内地电影代表团每一次到澳门来访问,以及由中国电影基金会和澳门影视传媒协进会联合举办的“澳门影视文化产业论坛”,李前宽和徐新都不忘把《少年星海》拍成电影一事。今年适逢建国六十周年华诞和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于是,拍摄电影《少年星海》便成为内地与澳门、以及港、台同仁共同关心的事。
《少年星海》是为迎接澳门回归1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拍摄的影片,目前正在澳门加紧拍摄。这部由著名导演李前宽携手夫人肖桂云共同执导。作为不久前履新的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协会事务显然少不了,李前宽怎么能“忙中偷闲”来澳门拍电影呢?

原来,李前宽当年电影学院的老同学徐新,在澳门酝酿创作了本土人文题材的电影剧本《少年星海》。拍摄这样一部描绘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出生于斯、熏陶于斯、受母爱于斯的音乐励志片,在迎接澳门回归祖国怀抱10周年的时候,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他同夫人肖桂云悄悄地商量:咱俩要唤起当年拍摄《开国大典》的激情来,为澳门人争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添彩!

冼星海是个神童,寻觅饰演这个角色的演员并不容易。据李前宽介绍,最终选定的“少年冼星海”今年才7岁,是北京外语学院附小的二年级学生。他是从全国上万名儿童中海选出来的。冼星海生在海边水性好,这位初涉银幕的小演员水性也挺厉害,曾在全市少儿游泳比赛中名列前三。

在他们正愁寻不到扮演冼星海母亲黄苏英的演员时,巧遇宝岛台湾的女明星徐若瑄。原来,参加该片拍摄的澳门沙龙多媒体新掌门人汪长禹与李前宽夫妇同往日本冲绳电影节期间,与徐若瑄相遇,肖导一眼相中,徐若瑄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双方一拍即合。李前宽此次组建的创作班子都是年轻有为的新生代,作曲舒南是第2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得主;摄影师宋晓飞也很有特点,其拍摄的画面有如一幅幅精美的水彩画。

汪长禹说,李前宽动员他到没有电影产业的澳门开拓事业,让他十分感慨。李导演通过这样一部影片的拍摄,来澳门开垦影业,凝聚、培育一批新影人,用心良苦呵!

冼星海 – 电影音乐创作年表

1.影片《时势英雄》内有插邮运动会歌》(田汉词),艺华影业公司出品,H扼年12印2日首映。

2.影片《王先生到农村去》,内有插帆搬夫刚(坚松词),新时代影片公司出品,m35年12月24日首
映。

3.影片《小孤女》,内有主题eX小孤女》、《团团华》(均为杨小仲词).新华影业公司出品,
年12glo日首M。

4.影片《壮志凌ibt内有插eQ拉犁歌》(吴水刚词),新华影业公司出品.1936年12月31日首映。

5.影片《夜半歌p3,内有主题歌《夜半歌声》,插州黄河之恋X、《热咖<均为g口词).新华影业公
司出品,1g37年2月20日首映。

6.影片《潇湘夜雨》,内有主题歌《摄湘夜雨》(王次龙词),新华影业公司出品,1937年5月27日首
映。

7. 影片《青年进行曲》,内有主题歌《青年进行曲》、插曲《战士哀歌》(均为田汉词),新华影业公司出
品,1907年7510日首映。

8.影片《黄海大盗》,内有主题歌《黄海大盗》(吴水刚词),新华影业公司出品。

9.影片《最后一滴血》内有主题歌《江南三月》(施谊词),约于l 938年5月创作,武fz中国电影制片
厂摄制(未完成)。

10. 影片《风雪太行山》及音乐短片《在太行山上》,内有插邮在太行山上》(桂涛声词).6db彤业
公副9咒年拍摄,1940年出品。

11.长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0l 1939年延安电影团拍摄。该片底片带到苏联后,由于苏德战争爆发,
以致设能在苏联印出拷贝送回国内放映。

冼星海 – 纪念

1945年4月,冼星海在病中完成了他最后的作品《祖国狂想曲》。10月30日,子夜,冼星海在苏联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病逝。11月12日,延安《解放日报》报道了冼星海在苏联病逝的消息,延安各界为冼星海举行了追悼会,毛泽东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冼星海的骨灰被安葬在莫斯科近郊的一个公墓里,在骨灰盒的上面镶嵌着冼星海的椭圆形照片,下面刻着金色的俄文字:“中国作曲家、爱国主义者、共产党员:黄训。”

1983年,苏中友好协会应冼星海家属的请求将骨灰移交中国,安葬于他的原籍番禺县城,1995年移至麓湖公园内的星海园。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音乐家,至今,在世界上有两条大街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一条位于澳门半岛东南部,外港新填海区东部,北起柏林街,南至孙逸仙大马路的一条长450米的大街,被命名为“冼星海大马路”,这是他的诞生地,另一条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都阿拉木图市的原弗拉基米尔大街,被命名为“冼星海大街”,这里是他逝世的地方。

两条马路,承载着冼星海人生的起终点,虽只有短暂的40年,但却见证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冼星海出生在澳门,是澳门人的骄傲,澳门人民一直以培养出了像冼星海这样的人民音乐家而自豪。

为了纪念这位现代中国伟大的音乐家,澳门多次主办冼星海纪念图片展、音乐会。在冼星海诞辰95周年之际,澳门各界在著名旅游景点“大三巴牌坊”举办了《黄河大合唱》露天音乐会,引起数千观众的共鸣。当时的一篇报道这样描写道:“音乐响起,《做棉衣》《二月里来》《在太行山上》《满江红》……人们耳熟能详的一曲曲由冼星海谱写的歌曲飘荡在深秋的夜空,人们用专注的聆听和如雷的掌声缅怀和祭奠这位爱国音乐大师。”

好牛新坐标

发布者:知识学院,火焰兔收录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https://huoyantu.com/11618.html

版权声明:

  • 火焰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由于本站资源全部来源于网络程序/用户发布/投稿,故量太大无法一一准确核实资源侵权的真实性;
  • 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故火焰兔可能会误刊发损害或影响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与立场);
  • 因时间、精力有限,我们无法一一核实每一条消息的真实性,但我们会在发布之前尽最大努力来核实这些信息;
  •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要求本站删除内容,您均需要提供根据国家版权局发布的示范格式 《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

    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填写说明: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12227/342400.shtml
    请按照此通知格式填写(或提供具有法律效应且证据链完整的证明)发至本站的邮箱 huoyantu@qq.com
    (收到核实后 24小时内绝对处理)
  • (0)
    知识学院的头像知识学院作者
    上一篇 2021年4月6日 下午4:29
    下一篇 2021年4月6日 下午4:29

    你可能喜欢的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火焰兔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