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兰畦,四川成都人。中共党员。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有影响的女革命战士。她是宋庆龄、何香凝、李济深和陈毅、吴玉章、廖承志、成仿吾等杰出人士的生前挚友。在整个民主革命的各个时期,她都做出了贡献。胡兰畦在青年时代受北京大学进步学生的思想影响,强烈向往民主、自由,在恽代英的直接指引下,于1922年在成都加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读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的最早的中译本,并开始参加妇女解放运动,成为反封建斗争的一员猛将。
胡兰畦 – 简介
胡兰畦毕业于成都毓秀女子师范,1927年又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女生队。1925年参加北伐,曾在国民党中央妇女部工作,组织过四川妇女联合会。
1930年留学于柏林德国国立政治大学,因从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反法西斯斗争被捕入狱,经鲁迅、宋庆龄在上海向德国领事馆抗议后获释,1934年应邀参加前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同蔡特金、高尔基、巴比塞、法捷耶夫等世界风云人物有过交往。
在德国时因参加反法西斯运动而坐过希特勒的监牢。抗战开始后,组织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在前线服务4年。1946年任贵州日报社社长。
1949年后,胡兰畦在北京工学院工作。胡兰畦是全国政协委员,192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特写《在德国女牢中》,京剧剧本《大战东林寺》等。
胡兰畦 – 生平
胡兰畦是名门之后,她的名字颇有书卷气,兰畦者,兰花盛开之田园之意也。作为明朝开国重臣胡大海的传人,胡家世代承继“反清复明”大业。胡兰畦自幼耳濡染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大家闺秀,文武双全。当时四川大军阀扬森羡其出身,慕其才色,托人说媒欲纳胡兰畦为小妾,被她断然拒绝。
作家茅盾(沈雁冰)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虹》,就是以胡兰畦为原型创作的。书中主人公娇美而刚毅的形象,正是以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型国家的洪波激流的大革命时期为背景,对“文小姐”兼“武将军”胡兰畦的真实、生动写照。
20世纪二十年代初,胡兰畦对各种上层人物的追慕无动于衷,却对海归派的诗人兼职业革命家陈毅情有独衷。胡兰畦与陈毅鸿雁传书,诗文互答,爱恋有加,佳话万种。胡兰畦于1924年下嫁国民革命军军官陈梦云。当时正值国共合作时期,陈梦云、胡兰畦夫妻二人,掩护挚友陈毅,在军队做了大量工作。
1929年,蒋介石点名驱逐胡兰畦出境。1930年,胡兰畦赴德意志留学,加入德共,其间被德国法西斯抓捕入狱,被战友设法营救出来,曾与著名学者、德共领袖莱曼相恋,并写作纪实文学《在德国女牢中》,此书使胡兰畦成为名扬欧洲的传奇作家。后来,胡兰畦赴苏联工作,深受文学巨匠高尔基的喜爱。高尔基逝世,斯大林等亲自抬棺,胡兰畦执绋送归。在苏联,胡兰畦因与一位国际中国代表之一的极左分子王明(陈绍禹)产生隔阂,受到克格勃监视。她于1936年毅然回国,担任革命先驱廖仲凯夫人何香凝的政治秘书。
胡兰畦后来在北京工业学院分管后勤,在“文革”内乱中,胡兰畦被打成“右派”,平反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在邓小平支持下致力于老年事业。1994年,胡兰畦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胡兰畦 – 革命历程
结交友人
1926年,胡兰畦奔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广州结识了周恩来、李富春等中共代表人物,也结识了国民党左派领袖、孙中山的亲密助手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女士。何香凝与孙夫人宋庆龄对胡的一生有重大影响,称得上是她的引路人和保护神。1926年秋,在北伐战争(Nordfeldzug)高潮中,胡兰畦离开以何香凝为部长的中央妇女部,前往北伐前线,进入中央军校。军校校长为蒋介石,实际主持人为左派领袖邓演达。由法国归国的陈毅任中共党委书记。胡兰畦和陈毅为同乡好友。这就是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并酷爱吟诗作赋的陈毅。
首度赴德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左派领袖不愿与新军阀同流合污,愤然辞职,相继出国。何香凝,宋庆龄,邓演达等当时都生活在柏林。胡兰畦被蒋介石通缉,在国内难以存身,遂于1929年12月赴德留学,入柏林大学德文班。何香凝的儿子廖承志(后为中共领导人)当时在汉堡留学。经廖承志和石厚生(即后来的著名作家,教育家成仿吾)介绍,胡兰畦于1930年10月加入中共,正式名称为:“德国共产党中国语言组”。该支部的成员有成仿吾和章欣(即后来的驻美大使章文晋)等人。柏林组的刊物为《赤光》。
再度赴德
1931年,胡兰畦陪同宋庆龄回国参加宋母葬礼。同年10月,宋庆龄通过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和陈翰笙(后为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帮助,送胡兰畦再度赴德继续学习。
1932年12月,根据德国共产党的决定,胡兰畦在柏林体育馆举行的反法西斯大会上发言,控诉日本侵华罪行。在会上发言的还有德共国会议员玛丽亚·爱塞,二人从此结识。会后,胡被德国警察拘捕,次日被宣布“驱逐出境”。由于爱塞和克拉拉·蔡特金以议员身份出面担保,胡兰畦才得以暂留德国。胡兰畦上诉莫斯科。德共中央受共产国际的委托,派议会党团负责人奥·托堡调查解决,在托堡和闵岑贝格的帮助下,德共为胡兰畦恢复了党籍。
1933年春,希特勒上台,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被捕。胡兰畦同德共中央机关报《红旗》的工作人员费茨·新田合作,印发传单,因而被捕,关入女牢。由于宋庆龄和鲁迅等人以“民权保障大同盟”的名义,向德国驻上海领事馆提出抗议,胡兰畦才于三个月后获释。不久再度被驱逐出境。
转赴巴黎
离开德国以后,胡兰畦迫于生计,在巴黎一家犹太人办的园艺学校半工半读,她利用这段时间,写出回忆录片断《在德国女牢中》,陆续在亨利·巴比塞主编的《世界报》上发表。胡的文章以亲身经历揭露德国法西斯对进步人士和无辜群众的残酷迫害,也记述了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女囚对法西斯的仇恨和机智、顽强的斗争,文章立即被译成俄、英、德、西四种文字,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注意和普遍赞扬。在巴黎期间,胡兰畦仍继续进行反法西斯宣传,法国当局要求她“限期离境”,她只好继续踏上流亡之路,取道英国,准备回中国参加抗日斗争。
在苏联
当胡兰畦准备去往英国时,收到中共驻苏代表肖三(著名诗人,中共文艺界领导人)转来的邀请函,赴苏出席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在会上,她结识了高尔基、日丹诺夫、布哈林、西蒙诺夫和莫洛托夫等领导人,成了高尔基的贵宾。会后,胡兰畦留在苏联。不久,高尔基病故,她作为中国作家代表执绋送葬。
回国后
1935年,胡兰畦受中共在苏联的代表王明、康生的委托,前往香港从事抗日统战工作。1936年,她在把已发表的回忆录加以扩充,在上海的《妇女生活》杂志上连载,后由张仲实(著名理论家,出版家)主持的生活书店以单行本出版,半年之内再版三次。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胡兰畦受宋庆龄、何香凝和李济深委托,率领妇女工作团在各战区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和战地救护工作,1939年被任命为少将指导员。
1949年初,胡兰畦以惊人的胆略,置生死于度外,只身穿越火线,成功地完成李济深交给她的任务,策动国民党军队起义,为加速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胡兰畦奉命赴上海参加迎接解放的工作。
1949年以后,她处境困难。著名文学家阳翰笙说:胡兰畦“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月,倍受折磨,直到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才重见光明。”历史激流终于冲掉了将她深深掩埋的灰尘污垢,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反法西斯战士、革命作家、真理卫士的本来面目。
胡兰畦后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她不顾年迈和体弱多病,以惊人的毅力写出了上下两卷《胡兰畦回忆录》,1985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向人们提供了一份研究中国现代历史的珍贵资料。
胡兰畦 – 人物评价
胡兰畦的一生毁誉交加,浮沉无定,充满传奇色彩。她在三、四十年代曾是一位声名赫赫、叱咤风云的女杰,但在解放后不久,便象一颗耀眼的流星倏而从天幕上消失了。她于五十年代起开始“受难”,被人从政治上“打入冷宫”,文革期间受尽了江青集团的凌辱和折磨,直到四人帮垮台后,她才重见天日。胡兰畦既是国民革命军第一位、在当时也是唯一的女少将,又是中共秘密党员。胡兰畦在隐蔽战线,孤独战斗,忠诚党的事业,保护同志,策反敌人,以一胜万,不惜牺牲爱情和个人幸福。
胡兰畦的一生波澜起伏,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站在斗争的最前列,英勇无畏,殚精竭虑,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解放作出了卓越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胡兰畦在柏林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恰逢历史的转折关头,因而在她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在柏林的生活和反法西斯斗争,使她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人物。胡同德国各界人士,从蔡特金到普通工人新田,有着广泛的接触。同时,她作为一个反法西斯战士、青年作家与当时也是青年作家和反法西斯战士的安娜·西格斯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发布者:知识学院,火焰兔收录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https://huoyantu.com/10748.html
版权声明:
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填写说明: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12227/342400.shtml
请按照此通知格式填写(或提供具有法律效应且证据链完整的证明)发至本站的邮箱 huoyantu@qq.com
(收到核实后 24小时内绝对处理)